【摘要】:
2007年美国房地产危机再一次冲击了全球的金融市场,亚洲再一次成为金融危机的承受者,在这金融危机肆虐的时代,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经济历史潮流的趋势,唯有抱团取暖,实现区域性货币,才能提高亚洲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稳定亚洲的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蒙代尔最优货币区理论的陈述介绍了亚洲货币合作的萌发与历程;引出了汇率调节机制对各国的影响;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总结了亚洲货币合作存在的障碍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及建议;描述了亚洲货币合作的前景;推述了亚洲货币合作过程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对人民币在亚洲货币中成为主导货币地位提出了一定的战略方针。使亚洲货币合作的景象全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关键词】:
亚洲货币 障碍 前景
【正文】:
随着世界经济史的发展,各国间的经济交易迫切要求使用一种全球性的共同货币,黄金等贵金属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衡量交易标准的本位货币,20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影响力的不断增大,使美元逐渐代替黄金成为国际货币。然而世界经济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暴露了美元单一货币体系的弊端,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金融经济危机。
各国需采取手段政策调整并防范由国外经济危机产生引起的国内经济冲击,区域货币合作因此成为各国经济学家讨论的重点,他们认为,区域货币合作是实现内外均衡和汇率稳定的重要路径。
一、 亚洲货币合作的提出
(一) 货币合作最优货币区理论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最优货币区是指一种“最优” 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是一种单一共同货币,或者是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性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 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最优”是根据同时维持内部和外部均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来定义的,这包括内部的通胀和失业之间的最佳平衡,以及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国际收支平衡。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Robert.A.MundeU)在其著名的范文《最适度货币区理论》中首次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Optimum Currency Areas, 简称OCA)。蒙代尔认为:决定共同货币地理区域的理想因素是经济的相似性,实行共同货币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但建立单一货币区的前提是较高的区域一体化程度,这样才能够减少货币统一后由于实行单一货币政策不适合各国的宏观经济而可能给成员国带来的不利影响。
1963年至20世纪70年代,罗纳德•麦金龙(R.I Mckinon)等经济学家在蒙代尔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提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判断标准:经济开放度、产品多样化程度、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政策一体化等等,这些判断标准的提出逐渐完善了最优货币区理论。
论亚洲货币合作的主要障碍和前景2013(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