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开放后,国际资本流入成为必然趋势,由此带来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冲击。一是国际资本流入使我国证券市场融入国际市场,国内券商规模扩大,融资能力提高,经营改善,形成资本国际化和证券化互动,同时将使我国资本市场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二是我国证券市场只有十多年的历史,虽然有了一定的运营基础,但还是缺乏国际化环境的市场经验。特定情况下,国际资本可能会利用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制度漏洞兴风作浪,从而增加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三是国际资本交易具有跨境、跨市场、跨品种的特点,对国际资本的监管远比国内资本的监管复杂、困难;四是在股权分置时代,规则体系赖以形成的制度基础(即股权分置)是中国特色的。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规则客观上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我们必须制定于全流通时代相适应的资本市场规则体系。从这个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股权分置改革后,随着全流通的到来,国际资本流入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培育与发展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三、构建证券市场的长效安全机制
股权分置改革后想要防范金融风险、实现证券市场稳定,不能仅仅依靠或寄希望于某些短期的、临时的应急措施,而需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这就要求除了平时密切关注证券市场运行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如预防、救助、危机处置等)以外,更为重要的还是要通过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和健全法制规范来促进证券业自身的稳健发展,增强和提高证券市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和竞争力。
(一)矫正管理培育成熟的市场功能
在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具有融通资金功能、配置资源功能、资本定价功能、企业转制功能、投资功能、宏观调控功能等多种功能,其中基本功能是融资、投资和资源配置三大功能。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证券市场自诞生以来就负有为国有企业解困的使命,将其功能从一开始实际上就定位为融资功能,并且通过高价首发、增发以及配股等方式把融资功能发挥到了极限,这种状况不仅造成证券市场发展目标的多元化和发展方向不清,而且也带来了政策取向的矛盾性。因此,想要建立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首先就是要对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功能进行矫正。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发挥证券市场的投资功能
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的证券市场依然把市场融资功能放在第一位,投资者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这对中国股市长远的发展极为不利。证券市场应该成为投资者投资的场所,一个便捷、高效、可靠的投资场所,向资金拥有者提供一条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有效途径。只有具备投资功能,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改制功能才得以发挥,才会有投资者参与到证券市场进行投资活动。只有投机而无投资的证券市场是不可能健康发展的,证券市场必须既是一个筹融资的市场,更是一个投资的市场。投资功能是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成思危在谈到我国股市的先天不足时说道:“先天不足”就是在制度设计上有缺陷,缺陷之一就是过去强调股市的融资功能,而忽视了它的投资功能。股市本来应该是一个有效的投资与融资的场所。股权分置改革后,证券市场功能的现实选择应该是:转变重融资轻投资的观念,全面正确认识和发挥证券市场的功能,提高投资者的信心。通过市场参与者共同努力,完善市场投资功能的制度设计。市场的投资功能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市场各方参与者共同努力。这其中包括市场规章制度的完善、政府正确的引导、投资者和中介组织的成熟等等因素。
2.完善证券市场的产品结构,提高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最大缺陷,是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发展的严重失衡,债券市场的发展严重落后于股市的发展。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市场投资者对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收购兼并市场不发达,公司普遍将股票融资视为可以无偿使用的“免费资本”,普遍不重视股东利益和对股东的现金回报。在这种情况下,股票的价格基本上是由供需关系所决定,即使是有投资价值的股票价格也高高在上,蕴涵着极大的风险。为了满足投资者保值增值的理财需求,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大力发展低风险证券产品,包括公司债、金融债、短期融资券、房地产抵押证券等资产证券化产品,将低风险偏好的长期理财资金从高风险的股票市场转移出来,使投资者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二)建立成熟的投资者队伍
对一个投资市场而言,投机是不可或缺的,投机过程实际上是个渐进的价值发现过程,但是过度的投机会破坏市场的稳定,从而影响市场的长远发展。从成熟市场的经验看,证券市场的发展首先要靠市场本身,要让人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失败中学会成功。管理层应该通过适当的引导,使人们通过教育和教训了解建立在上市公司业绩和成长性基础上的长期投资的重要性,建立一支成熟的投资者队伍。
1.转变投资者理念,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
对投资者的培育包括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我国证券市场投资主体大众化,从整体上看,个人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诸多非理性特征。例如,缺乏长期投资意识,短线操作为主,买卖过多依靠技术分析、听消息;心理状态不稳定,盲目跟风、过度交易、追涨杀跌等行为明显,投机气氛浓厚而投资气氛淡薄;知识结构或是老化,跟不上市场巨大变化,或是异化,对“跟庄”、“坐庄”之类的东西十分“精通”,而对理性投资知之甚少;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有关制度法规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当前对个人投资者的培育就是应尽快帮助个人投资者提升知识存量、提高决策水平、加强自我保护和主动维权意识的教育。而机构投资者也热衷于短线炒作,少数机构兴风作浪,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影响远比中小投资者大。针对这些情况,当前开展的投资者教育活动非常必要,不仅要让个人投资者受到教育,机构投资者同样也要受到教育,让机构投资者懂得所有投资必须合法。培养投资人自觉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弱化市场投机氛围,尽快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2.培养多类型的机构投资者,进行优势互补。
为改变券商“靠天(行情)吃饭”的局面,监管部门应为券商开拓新的盈利渠道和盈利模式“松绑”,如发展融资融券等低风险的利差业务,发展规范的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新型资产证券化产品等金融衍生品业务等等。监管部门要改变片面发展契约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倾向,注重发展养老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契约型金融机构,鼓励发展将高风险偏好资金与低风险偏好资金结合起来的创新型信托理财产品,以满足广大居民多样化的长期理财需求。
(三)完善证券市场新产品
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的证券市场出现了久违的繁荣景象。但是,应该看到,当前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产品单一、缺乏层次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成熟市场的资产体系应该是较为完备的,产品较为丰富,投资者不同风险偏好均可得到满足。
1.扩大股票及债券发行规模,丰富交易品种
市场扩容如果以企业小规模、大数量的方式进行,无疑会助长市场投机气氛,最终影响市场发展。选择大量经过改制改造具备入市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入市,发行一定规模的股票、债券,既可以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量需求,又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投资品种,对市场健康平稳发展至关重要。控制股票和债券发行,关键不在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因此,应当一方面继续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规范。另一方面在企业中抓管理、抓技术、练内功,提高资本盈利率。这样,如果上市公司的质量好,股票债券的风险就小。对于证券品种,应实行发行和交易多样化、国际化。除股票债券之外,还应增加期权和期指等衍生金融品种的交易。债券要增加期限品种,多开发短期债券、可转换债券等。
2.简化审批程序,推动市场创新
积极营造公平、竞争和有效的创新环境,在风险可控、可测、可承受的前提下,培育市场创新主体,丰富投资产品和交易方式,不断推出适应市场发展、满足投资者不同需求的金融衍生产品、结构性产品、固定收益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产品。从而调动市场积极性,提高市场流动性,增强市场活力。
(四)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建设
1.完善资本市场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