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在当代已经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了,它主要表现在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出现的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资本向全球扩张来推动和发展的。由于当代经济全球化是在现存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环境中展开的,因此它对不同类型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
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至今已有27年了。在此期间,中国在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开放市场等对外经济关系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不仅在世界贸易中居第五位(2002年),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外资引进国,而且在服务业的很多领域也正在逐步开放,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不断加快。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不仅会进一步加快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而且也会对21世纪中国的改革和开放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入世后,国际经济环境既会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开放提供各种机遇,也会带来诸多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兴盛需要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的增长和繁荣也需要中国经济。
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进出口首次突破6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1.8%;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突破500亿美元,首次位居世界首位,同比增长12.5%。在全球对外贸易低速增长和近年来国际资本投资不断萎缩的情况下,中国取得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跨国产业转移、国家鼓励出口、内需自主性强劲增长、中国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显现、加入世贸组织产生的积极效应等。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规模迅猛扩大,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是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主要表现为:
首先,提高了中国经济对外的依赖程度。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开始向产业的上游、下游延伸,许多跨国公司和为其配套的中小企业将中国作为其投资的重点区域,将它们的生产制造基地转移至中国,逐渐在IT、IC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产链条。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跨国转移,带动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增强,大大促进中国的出口增长。
其次,调整和改善了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入世以来,中国持续实施鼓励出口的一系列政策。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条件下,从中央到省、市、地、县等各级政府,在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市场调查、咨询服务等财政、金融政策和信息服务方面,对出口企业予以扶持和帮助。
再次,引进外资的重点转向外商直接投资。到2002年末,全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中国设立了企业,特别是一些世界级的IT公司纷纷将其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生产基地迁移至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并建立起配套产业群,面向全球市场进行生产和销售,迅速形成较强的出口能力,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许多跨国公司把研究开发中心设在中国,外商在华投资项目的技术水平继续提升。摩托罗拉、IBM、朗讯、杜邦、通用汽车、通用电气等著名的跨国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
总之,中国国内外商投资企业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又进一步吸引境外投资和增加投资,逐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采取对外开放政策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大潮中,中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急剧扩大,中国经济已越来越深地融入互相依赖的国际经济之中,中国经济的开放度和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
中国自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进入90年代以后,开放度较之80年代大幅度提高,即从1978年的9.98%上升到1990年的31.45%,90年代以后开放度的扩大趋向平稳,相对稳定在35%左右,突出地反映了90年代中国加强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力度和效果。从名义开放度来看,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
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已逐步开放金融、保险、证券、分销、外贸、旅游、会计、律师、医疗、教育、运输等绝大多数服务业领域。根据外经贸部的统计,2002年国家新批设立了17家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其中8家是外商投资零售企业。不仅如此,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重要成员,逐步创造一个完备的法律环境,统一、透明、稳定、可预见的政策环境,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行政环境,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国际环境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出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逐步将对外开放确立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基本国策,从战略上讲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经济发展统一于一体,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走上了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三位一体发展的道路,使得经济国际化进程迅速发展,经济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
对外开放使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为提高中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必须看到,中国经济国际化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基础上和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而不仅存在着各国在经济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一般的共同的问题,而且存在着由于国情不同而产生的特殊的固有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只能在今后推进经济国际化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在当代条件下,实行国家经济的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市场化、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中国经济属于转轨型经济,因此,实行对外开放并逐步提高经济的开放度,是中国政府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重要目标,对贯彻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只有在开放度合理的前提下,对外开放才能给经济发展带来机遇,规避风险。
中国入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机遇表现在:首先,入世为中国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对接提供了大好机遇。这种对接的成功将使中国经济体制及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从而实现中国经济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促进中国经济全面繁荣。其次,如实将为中国出口提供好机遇。
以下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产生的一定积极效应:
遵守加入世贸组织协议。截止到2002年11月,中国政府根据WTO规则和对外承诺,清理了涉外经济法律法规2300多件,其中废止了830件,修订了325件,取消行政审批项目789项,各地19万件地方性法规、规章也得到清理、废止或停止执行,进一步完善了法律环境。
入世为中国提供了更为宽阔的经贸发展空间。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之后,能够享受到世界对中国的开放,可以参与经济规则的制订,可以与世贸组织其他成员按统一的规则打交道。
中国运用反倾销规则和保障措施等世贸规则。从1997年中国反倾销反补贴条例出台以来,截至2002年底,中国反倾销共立案22期,保障措施1起,涉及钢铁、化工、轻工等行业,挽回经济损失约200亿元人民币。中国运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