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众所周知,现在假冒伪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尤其像护肤品,名牌包包,名牌手表等等,让人应接不暇,总是让人措手不及。现在的商人真的是唯利是图,只讲利益,不在乎消费者的生命价值,现在国家也是在大力打压假冒伪劣产品,假冒伪劣产品不仅损害消费者的权益,而且危害社会正常经济秩序,损害企业的正常运作,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国际中的形象,更严重的是影响到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现在假冒伪劣产品正在在我国市场上泛滥成灾,制假售假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种类繁多,更令人堪忧的是制假售假已向集团化发展,对我国造成严重的影响。打击假冒伪劣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本文从制假售假分子本身出发,从消费者角度,从政府监管部门,法律制度,事后检测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假冒伪劣产品得以存在的原因以及针对这些原因对其进行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假冒伪劣产品;危害;成因;对策
【正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总体上看,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商品质量和档次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秩序日臻完善。但与此同时,少数不法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擅自生产或销售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假冒伪劣商品已遍及到烟酒、食品、农资、药品、洗涤化妆用品、保健品、文化音像制品、文凭证件等多品种,2008年9月三鹿奶粉事件,由于多名婴幼儿食用含有三聚氰胺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导致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甚至出现致死婴幼儿的状况发生。这样不仅扰乱了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更给人民群众的生活消费和工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损害,给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正因为如此,国家、省及市集中力量多次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是,打假呼声一过,一些不法生产者、经营者又会变换手法,重操旧业,继续生产和经营。
一、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
增大社会交易成本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使消费者产生逆向心理,比如把所有的人都当作骗子,把所有的产品都视作假冒伪劣。因为对消费就乏安全感,大多经营者认为在商务活动中需要提防,在地方政府、企业、消费者应密切配地方政府、企业、消费者应密切配购买原材料和生产设备时都要经过调查再买或直接去生产厂家购买,而选择直接去市场购买的比重则除低,这种逆向选择增大了社会的交易成本。
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形象
生产和资本全球化的发展决定了任何国家发展经济都必须利用外资。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更是把引进外资作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措施。但在中国市场上出现的假留国外名牌产品价值款额巨大,包括名牌时装、洋酒及家用电器等,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形象,因为他们认为假冒伪劣已成为在中国找投资是最大的风险。
使国内名牌企业蒙受重大损失
知名企业产品的市场性挤占,企业长期创立的品牌等无形资产被侵害,部方地方甚至出现打假主体错位的现象,企业为打假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的名牌产品香花村粉酒,受山西朔州假酒案连累,销售量曾一度下降了一半多,多年盈利的企业竞因此而出现亏损。
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卷烟零售市场每年就平均有100万件假置“红塔山”、~中华”、“阿诗玛”等名牌香烟。单此一顶每年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亿元之多,从另一方面。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都配置的经济体制,而由于假省的劣产品市场上存在信息的不对你,价格机制不面充分发挥其作用,导致市场失灵,无法实现社会资都的最优配置。
销售伪劣产品,短期害人,长期己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很多商家销售伪劣产品,用于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提高市场占有率,消费者上当受骗一次后,会产生逆向心理,比如把所有的人都当作骗子,把所有的产品都观作假冒伪劣。例如,杭张女士购买了河北某地产的座套,使用不到一周,出现质量问题,去找商家解决,双方吵了起来。因为对消费缺乏安全感,很多消费者会拒绝使用某种或某地产品。为什么国产奶粉的价格低,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少?为什么样洋产品不断涨价?就是国人对某些国产商品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这是非常短视的一种行为,短期害人、长期己!
销售伪劣产品:消费者身心造成巨大伤害为自己的末来埋下隐患
近日不断有伪劣产品伤害人身财产安全的案列,据央视去年调查,北京市场的儿童座椅超过一半安全不达标。发生车祸时很难起到保护儿童生命健康的作用。沈阳去年发生一起不很严重的车祸,坐在前排的大人只受了点皮外伤,而坐在后排的孩子却受伤严重,原因是儿童座椅折断,扎入孩子的大腿。后商家和消费者对薄公堂,以赔偿一万三千元了事。广州的刘女士最近患了血液病,医生分析是因为长时间吸入有毒有害气体的原因。经查,刘效士经常开车上班、接送孩子,车内的牌垫、座摘套等质量差,挥发出甲醛、乙醚等有害气体导致的。此秦现在还在打言司,估计生产者和经营者最近的日子都不好过。以上仅仅是几起民事赔偿,依据《法》及相关法律,销售俄冒伪劣产品后果严重的,生产经营者是要进班房的。
销售伪劣产品:给自己和他人的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便宜没好货”是人人都懂得道理。伪劣产品之所以你劣,是因为他表失了某些产品的能,比如不制冷、导航仪导错方向,或者使用期限短。2010年8月,梁女士用120万买了辆奔貌,在一家网店购买一件车衣,当时梁女土想:反正车子经常开,车衣用的不多,就花九十多元买了件便宜的。一周后去洗车,发现车身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很多划痕,经厂家技术人员分析,是车衣的劣质材料与车身紧密接触造成的。此事经过调解,经销商赔偿8万元,一件合格的产品可能用3年,一件劣质产品用一年,省了一半的价格,缩短了三分之二的使用寿命,是一种财产的浪费。而劣质产品的能的志失,还有对消费者精润上的损害。
二、假冒伪劣商品的成因
有的消费者不能辨假,等到上了当才叫苦不迭,部分消费者或怕麻烦,或因购置的物品价值较小而自认倒霉,不作追完,也有些消费者明知是冒牌货却甘愿上当.我曾在一个服装精品足看到假冒的名牌社衫,50多元一件,购兴者甚多究其原因,是满足穿名牌的虚荣心。我也在一些批发名酒的商店中看到一些现象,有的顾客来购买名酒,店主则问:“如是送礼。我这里有假货,可低于真货的半价出售。”基于以上几个原因,我认为抵制假劣产品,打假护真。
1.地方保护主义作梗
一些地方政府从狭隘的、短期的地方利益出发,对售假听之任之,出具假证明、假报告,认为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是难免的;打击之后,税收、管理费减少,影响地方经济发展;若打击狠了,大批从业人员失业,影响社会的稳定。
同时,由于在地方干部考核上经济增长绩效指标具有决定性影响力,导致地方政府之间围绕经济增长展开激烈的竞争,各个地方政府为了保障经济的高增长,尽一切可能鼓励和支持地方工商业的发展,甚至不惜纵容地方企业制假售假 。当工商、技术监督、公安等职能部门在本辖区打假时,一些地方政府借招商引资、增加税收、创造宽松发展环境为由,阻碍执法,充当制售假冒者的保护伞,纵容包庇。
2.目的上的逐利性
利润最大化是每个理性生产者所追求的目标,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取之无道,无视需求者的利益,片面追求高额利润,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依此牟取暴利。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假冒伪劣商品远远不能达到所假冒的商品的价值,不能正常使用,其成本低廉,但是其出售的商品价格却能等同于所假冒的商品的价格,利润空间很大,高出正常商品利润的几倍或几十倍。[2]马克思曾经形象地描述过一些人的逐利心理:“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就能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3.方法上的模仿性
假置伪劣商品之所以能够出现于市场,迷感广大消费者是因为制假者足以乱真的模仿手段,甚至一些造假者运用高科技手段日益智能化,尤其是模仿生产一些名牌产品,因名牌产品信营好消费者信赖在市场销售中占有优势,模仿者更是趋之若酶。一些造假者对名牌产品的标识、结构成分、说明、包装等非常熟悉自有些大商场推出的限量版的名牌服装,很快在附近的服装店里就可以买到款式一模一样的,除了牌子不一样做工不比限量版的差。
4.行动上的隐蔽性
制造或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给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它本身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想尽各种办法努力使其制售阀冒伪劣行为隐蔽化
假冒伪劣产品的对策
法制建设,加大执法
管理市场,工商,技术监督,公安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司法机关要强化依法严想力度,对假伤劣产品案件,要发现一起,从严从快查处一起,对了那些利欲重心的不法商人要损他个师家荡产。司时,要视其给社会,给消费者造成的直我损失和间接损失追光共的事责任,决手软,在社会上形成一股殖大的击制造极力,使利饮意心考望而生畏,不教涉元网时,要加强流迫不节的管理。拆除假甘的劣产品进人市场的桥浆:有售额吃也活商品批发环节和商品零些不节要实与进货检验到度,此不符合要求的商品律不得进人市场,批发,零售企业要注意对业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对在进货时贪图利息而不顾消费者权益的不法的人交给子严厉制裁
加大宣传攻势,提高消费
当自我保护意识,要求采取多种形式误导消费者辨别真假,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的能力,使假冒伪劣产品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使真正的名牌通畅地进入市场,进入百姓之家,只在当假冒伪劣产品制假的利益驱动才会自动消亡。假冒伪劣现象就会从根本上消除。
重建诚信制度,完善法律法规,稳定公众预期
抵制假冒伪劣品,商家应责无旁货。假置伪产品不利于人们的健康,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既然这个道理是人人皆知,为间有些不良商家依然背道而驰,冒看被捕的风险呢?他们为了一个“利字,流走于针毡尖上,不知不择手段地为了利益的他们,为人的良心是否过得舒心而怡意呢?作为商家,目的都是年取利益,如何才能更加优雅而高洁地牟呢?那就是真心实意地做好自己的产品,从自己的源头上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入市场。
抵制假冒伪劣品,媒体应义不容辞。媒体拥有阅论监督的职能,它更应该站在人民的角度末维护公众的利益,如焦点访谈、南方日报、人民日报等都对公众尽了它们应尽的责任,鼓露某些不良商家的可耻行为,然而,却有些媒体助纣为虐,为了他们的经济利益,批弃公众的利益,在电视上、网络上,过分地夸大宣传医药用品、保健品、食品、化微品等产品的效用价值,误导消费者,不仅使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伤害,而且有些劣质产品还损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作为公众的舆论平台,媒体更有责任有义务地为大众服务,披露更多不符合公众利益、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内黑,对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粉扮演一个更重要的角色。
2002年8月8日,浙江省将杭州市工商局在杭州武林广场一把火怒烧温州伪劣皮鞋这一天定为“诚信日”。痛定思痛,浙江省大力实用施诚信战略,带动了全省经济的紫荣,可见“诚”则“兴”。同时还应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险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体系,稳定预期。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确保信息的双向
流动和多向流动。对于厂商来说,建立信息自我披露制度,如卖药品,就必须披露和消费者相关的所有信息;同时使消费者能方便地获得这些信上各类人提供各类信息,包括技术标准、法律法化、市场化、产业化以及扶植信息服务业,通过提供信息来规范市场,监督市场,遏制假冒的劣
商家如何在当前市场中做大做强
伪劣产品泛滥是当今汽车用品市场的特点,很多商家选择的是随波逐流,你做我也做,你我更烂的销售模式;最后的结果是要性竞争、利润降低、信营下降、纠纷增加,所以常听说“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创感叹。而一部分聪明的商家反其道而行之,坚守高质量的消费理念。这样在短时间内销售额很可能不高,生意也不红火,但是因为竞争的少,利润率高,收入还是比较可观。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不断成熟,这些商家的信誉会越来越好,销售额在逐步提高。大家想想:有没有商家是靠伪劣产品做大的?当年看上去很是红火的一些企业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一些靠品牌打拼的企业却上深深地扎根于百姓的心里。当然,在目前的市场体系下独辟膜径面临诸多困难,但只要我们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还是能在激烈的商业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要学会宣传。“酒好不怕巷子深”时代已经过去,一件好的产品要想让消费者认可,必要宣传是不可或缺的。至于宣传的方式,可以利用视听媒体、纸质媒体、网络及门店自己的宣传。这里不再蒙述。大家可以到海宝网上看看虎风尔和西竹的宣传,那叫富手。
其次,要学会对比。好的东西是不怕比的,以车衣为例,网上好多商家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比拉力、做工、防晒、防盗、防水,还有些通过对材料性能的比较,让消费者做出正确的选择,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然后,做好售后。伪劣产品卖出一件是一件,商家是不敢回访的。好的产品卖出后不要怕麻烦,要在适当时
候做一下回访。一是可以了解产品的使用情况,还可以通与客户的感情,增加回头客。据调查,回头客幸超过
百分之三十的商家是有力的大商家。回头容不足百分之十商家会在二至三年内出见经营困难,或者倒闭。
最后,树立信心,用前瞻性的眼光看待世界。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步完善,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消费者的观念逐步成热,这无疑将销售伪劣产品的路越走越窄,有信誉的商家将会做大做强,新一届中央政府也一定会产品质量和市场完善上花大力气,相关法律法规的惩治力度进一步加强。
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尚未完善。因此,需要通过政府来进行必要而合理的制度建设,确立高层次的道德约束标准和公正严格的法律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大力防范及遏制假冒伪劣产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这样才能使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有机地协调起来、才能使整个社会以最低制度成本运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
用力量主要针对企业和消费者从企业声香机制和消费者教育等方面手,以行业自律、法规和诚信教育、维权意识教育等方式和制度强化企业有限理性人可信度,增强其内在拒假动力:而外部作用力量则主要针对政府及市场监管,建议从消除信息不对称宪善监管制度这类外在因素入手以法律规范、政府问责、规制机构人员的责任追究、第三方监督、社会信用、惩罚、产品质量检查和信息公布等方面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通过内外部力量的共同作用达到根本上治理假冒伪劣的目标。
总之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需要全社会来关注。政府的各有关职能部门,工商、税务、技监等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合法生产者与经营者一旦发现制假售假者及时举报,主动提供相关支持,协助政府部门打假。同时,广大消费者也要和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参与质量监管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作斗争,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高航:假冒伪劣商品产生的根源、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9.9:( P50-52)
[2]吴莉莉,陈亚楠:浅谈假冒伪劣商品的成因及治理对策,市场透视2009.14:(P12-13)
[3]洪戎:浅析“假冒伪劣”的根源和对策。今日南国.2008.1:(P15-16)
[4]邓小明,黄惠春:假冒伪劣商品市场存在的原因和治理,现代商贸工业.2008.10:(P327)
[5]赵洪, 李正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消费者行为分析。商业经济2010.1:(P25)
[6]赵学骞, 张木娟:浅议假冒伪劣商品及规制策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9(P113)
参 考 文 献
提示:在此处撰写资料来源(请删除本行提示信息后再写入相应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