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口信用保险是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相互交叉的一个重要经济领域,它是各国政府为鼓励本国企业的出口贸易、海外投资而建立的政策性保险制度。本文参照国外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实情,思考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如何发展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这一问题。文中先分析国内外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模式,进而研究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 发展趋势 对策
一、引言
出口信用保险是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风险基金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是各国政府以国家财政为后盾,为企业在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等经济活动中提供风险保障的一项特殊政策性支持措施,它主要承办国外买方的商业信用风险和国外的政治风险。它是国际上公认的支持出口防范贸易风险的有效手段,是WTO补贴和反补贴协议原则上允许的手段。出口信用保险在国际上已发展了近百年,而在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起步较晚,至今还不到30年,因而在政府监管的力度、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体制和出口企业的投保意识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贸易政策的透明化,许多政府鼓励本国企业出口的政策(如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等)被逐步取消,而当前,我们面临着资产泡沫、货币储备格局变化、危机滞后影响、债务危机、外贸结构风险等各种风险因素,这些均造成出口企业利润下降,收汇风险加大的结果。因此如何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加快推行出口信用保险,以便出口企业避免收汇风险,保障出口企业能够正常经营,显得日益重要。
二、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在国内外发展及其对比
出口信用保险作为国际通行的贸易促进手段,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二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全球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出口信用保险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许多国家先后以不同的模式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出口信用保险体制。
(一)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在国外的发展趋势
出口信用保险诞生于19世纪末的欧洲,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它对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地监督和制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进程,促进了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1.经营模式由国有化、政策性向私有化、商业性转变。
出口信用保险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产物。1919年,英国政府为了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出口信用担保局(ECGD),也是第一家政府支持下的官方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其后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建立了以政府为背景的出口信用保险和担保机构,为本国的出口和海外投资提供政策性的支持。二战以后,随着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经验的积累、承保范围的扩大和出口信用保险市场的逐渐成熟。发达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私有化及商业化进程加快,商业性信用保险逐步成为整个出口信用保险体系中的主体,政策性保险则主要承担商业性保险不愿或无力承担的政策性风险或中长期项目。2001年4月,50年来一直有日本通产省贸易管理局进出口保险课经营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被转移给了独立于政府的NEXI公司(Nippon Export and Investment Insurance),一次性地完成了转型过程。这就是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出口信用保险由国有化、政策性向私有化、商业性转变的案例。2003年,欧盟范围内涉及经合组织(OECD)核心成员之间贸易的中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基本全面实行了市场化,政府资助的信用保险机构不得介入商业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三大商业信用保险集团Euler Hermes(德国信用保险公司)、ATRADIUS(荷兰出口信用机构)、COFACE(法国科法斯)的业务规模已经占全球市场规模的80%以上。商业信用保险的发展以及在信用保险市场的统治地位,对出口信用保险经营模式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
2.出口信用保险服务的国际化扩张 新形势下拓展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思考(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