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非常迅速,各行各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以电信业为例,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历史背景下,分析企业开展“价格战”的利弊得失。
本文第一部分,从市场经济规律、行业特点等多个方面阐述企业产生“价格战”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企业“价格战”的利弊,第三部分,主要针对以上原因提出了企业的应对措施,如选择合适的企业竞争战略类型、有效运用企业定价策略、通过开展深度营销,由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形成企业竞争优势…
【关键词】:价格战、利弊、对策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非常迅速,各行各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市场日渐成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众多厂家纷纷打起了“价格战”。从家用电器、电脑、手机到药品、洗涤用品、食品…,各行各业均在硝烟弥漫的价格战场中撕杀,烽火甚至蔓延到了海外市场。愈演愈烈的“价格战”给企业带来了什么?是产品销售的突飞猛进,市场占有率的大幅度提高,还是行业内部价格洗牌,这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认真权衡“价格战”的利弊,探求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良策。本文深入阐述了企业产生“价格战”的原因,分析“价格战”产生的利弊,并探讨企业应付“价格战”的应对措施。
一、“价格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中国市场的“价格战”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中发生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引发国内市场“价格战”的原因:
(一)高利润行业,有效利用竞争机制,淘汰效率低下竞争者
经济学供给原理认为,市场上某种产品价格越高,利润空间越大,供给者就会越多,随着供给者的不断涌入,竞争加剧,价格呈现下跌趋势,供给者之间彼此优胜劣汰,有效利用竞争机制,淘汰效率低下竞争者。
以我国电信市场为例,移动通信运营中存在多大的巨大利润空间?虽然说目前的电信资费成本测算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模式,但是目前移动通信运营中存在着很大的净利润是不争的事实。在20007年中国移动公布的中期业绩报告中显示,上半年中国移动营业额达到人民币1666亿元,增21.6%;净利润方面,期内获得379.65亿元人民币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25.8%,净利润率为22.8%,较06年下半年的22.7%小幅上升。(注1)截止到2007年6月30日,中国联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60.0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5%,利润完成了21.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9%。(注2)这就是双方都有敢于打价格战的“资本” 。
目前我国电信市场还属于寡头垄断市场,在各种业务市场上参与竞争的主体更少,而且规模相差悬殊。我国为了扶持新兴运营商能够快速成长,采取了非对称管制政策。随着我国电信市场的不断开放,外资必将涌入,在资金、管理和商业运作方面给国内运营商构成压力,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将把竞争推向更高层面。完全竞争市场必然会利用有效竞争机制,淘汰效率低下竞争者,这是市场定律。
(二)行业发展,行业市场结构调整的结果
行业成长空间和价值空间的大小,技术进步速度的快速、价值链的长短都会影响产品价格的变动。例如我国手机市场,早期手机每一款机型都可以卖很高的价位,市场上缺乏低端价位产品,随着行业竞争加剧,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从1998年至今,同样的手机降价已经超过60%,甚至出现充话费送手机的现象。再如移动通信市场,随着竞争机制的引入,市场逐渐启动并步入正轨,市场的成长和技术的进步,使降价成为可能。
(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规律,最终导致“性价比”竞争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品的价格不仅依赖于生产成本,而且与供需间的平衡有着重要关系。根据供求原理,当市场上产品供不应求时,价格节节上涨;反之,供大于求时,厂家争相削价竞争。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没有卖不出去的产品,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导致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价格的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不过是“性价比”竞争罢了。我国电信市场,先是中国联通在政府扶持下进入,打破中国移动独家垄断的局面,接着你方唱罢我登场,小灵通也加入这场逐鹿游戏中去,市场由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逐步过渡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手机市话资费,也从每分钟0.6元,降至每分钟0.4元,再降至每分钟0.2元,从双向收费逐渐过渡至单向收费…各家通讯公司无论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产品质量,最终竞争的焦点无非是价格。
(四)企业产品差异性小,附加价值低
著名的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这样定义产品:“产品是指任何提供给市场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和欲望的东西。”包括三个层次:核心产品、形体产品和附加产品。核心产品是指产品所能提供的基本效用和利益性;形体产品是核心产品的物质承担者,包括品质、品牌、包装等等;附加产品是指产品的延伸部分,包括售后服务、保证等等。当某种产品本身产品差异性比较小,
从中国电信业的价格战看企业的利弊得失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