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存在各种安全隐患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直接的关爱与监护,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而且有时受到侵害,没有倾诉的亲人,往往不易被发现。留守儿童中男性儿童多被同伴或社会不法分子欺负、勒索财物等。并且在每到夏天,由于缺乏监管,男性留守儿童多会出现溺水的事件,而女性儿童多受到人身的侵害。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对于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安全衔接上存在“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4.7 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外)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5 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成因浅析
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城市化的进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使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费用。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也没能对此现象进行制度上的保证,使我们的二元结构的社会在原来的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出现了新的问题。
5.1 缺乏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6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父母与子女间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孩子,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5.2 代沟严重,管理及教育不到位
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一般为其(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在些甚至是独自生活。由于缺乏家庭教育与管理,在当地的留守儿童群体中,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祖辈与孙子女之间的年龄一般相差40岁以上,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代沟。而且祖辈大多数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们进行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他们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当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这样一来,不仅加重家庭负担,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犯罪。
5.3 学校管理不力,家庭与学校之间沟通不够
调查中发现,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通常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力不足等原因,往往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此外,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学校领导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5.4 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政府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6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中国好几亿的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6千万留守儿童。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基本没有联系。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经过此次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要做好现阶段留守留守儿童的工作,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配合、共同努力,来承担起这一历史的重任。
6.1 要充分发挥家庭的监护作用和引导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个班级念书,不知道班主任是谁,更不用说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状况了。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及文化素质水平等因素。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儿童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建议在政府部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项目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增强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要发展各类家长学校,加强对监护人特别是(外)祖父母的培训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监护意识和能力。[11] 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6.2 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资,兴建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学校
随着城乡二元化结构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打工以谋取更好的生活。这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庞大,并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资,包括软件、硬件及师资方面的投资。在城市中,应该兴建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学校,使得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够跟随父母进城,在父母的身边生活与学习,以便于得到更好的照顾与教育。还应在城市中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或者对在城中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实施优惠政策,减免其学费。此外,要强化政府职能,做好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工作,千方百计引进各种投资项目,让当地的农民在自家附近就能找到工作,这样能够大大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各级政府也要重视留守儿童工作,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成立相应的组织,尽快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要大力发展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等适合农村学生需求的教育管理模式,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监护网络,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平等享有教育资源和服务。
6.3 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农村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经常和留守儿童父母保持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调查显示,在很多教师眼里,留守儿童已与“双差生”划上了等号,属于“不受喜欢”的一群,留守儿童从教师那里得到的关爱明显要少于非留守儿童。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而言,教师与其亲密程度越高、越有信赖感,对其的影响就越大。在家长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隔阂或较为疏远的情况下,教师理应担当起“扭转乾坤”的角色。此外,学校还应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主题班会、联谊会、道德法制讲座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6.4 加大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
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关爱留守儿童不仅是政府和学校、家长的事,全社会都有责任。[10] 我们应该看到,留守儿童正处于感情、性格的成长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这就需要全社会给他们以关爱。
6.5 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
农村留守幼儿面临科学喂养、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机会少等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安全和青春期教育缺乏、寄宿制教育需加强和规范、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面临困难等问题。农村大龄留守儿童存在父母流动对学业完成具有一定影响;就业层次较低、缺乏社会保障;大龄留守女童的性侵害等问题。这就需要针对不同年龄和性别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状况和问题,因地制宜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工作,为各阶段留守流动儿童做出对策建议。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突出问题要加强农民工流出地和流入地的教育工作,将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要加强教育监护网络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法制与青春期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和城市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对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的性安全教育。针对不同年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展更加扎实具体的工作。要克服过于笼统、表面和形式化的倾向,建立动态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分层信息,针对不同年龄和性别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状况和问题,因地制宜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工作。
6.6 改革户籍制度
在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时期,留守儿童的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他们得不到亲情的呵护、得不到哪怕是形式上公平合理的受教育和高考机会,无疑对未来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大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以尊重人口流动的规律、尊重公民的自由迁徙权利为前提。从长远来看,应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各种城乡隔离制度,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让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近入学。扶持专门对农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城建规划中加快建设农民工公寓和廉租房等。[12] 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7 总结
常言道:儿童的心灵是一块可以随意耕作的沃土,种下冷漠,决不可能收获激情;种下失望,决不可能收获希望。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栋梁,国家未来的发展依靠着儿童,做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关系着广大农民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为城市的繁荣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统筹城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子女问题是农民工及其家庭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就是维护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权益,国家应以实际行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留守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让他们得以健康快乐地生活、成长,这正是和谐社会之福。
参 考 文 献
[1] 卢利亚.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 求索,2007,(7): 151-153.
[2] 全国妇联.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北京: 中国中央电视台,2008.
[3] 钟继灿,王健.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J]. 卫生软科学,2006,(1): 69-70.
[4] 吕绍清.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6):57-60.
[5] 教育发展研究部.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EB/OL]. http://www.cnier.ac.cn/jyfz/lsrt/Index.asp,
[6] 陆杨,陈劲. 关于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J].湖南农机,2007,(7): 32-34.
[7] 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EB/OL].http://www.liushouedu.com/news_Show.aspx?id=1777, 2007-12-15/2008-04-13.
[8] 李晓平.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J].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44–45.
[9] 杨晨雨.“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不容忽视[N]. 甘肃日报, 2007-09-24(6).
[10] 佚名.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第一期调研报告[R]. 北京: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 2005.
[11] 新华网.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亟需共同关注[EB/OL]. ,2007-4-22/2008-4-20.
[1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徐州市委员会. 留守儿童问题亟待解决[EB/OL]. 2006-06-09//2008-4-25.
The Situ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of Staying Children in Rural Area
——Base on the Investigation in Miaohua District, Yingde City
Luo Huoy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and Engineering,Guangzhou 510225, China)
Faculty adviser Wang Houjun
Abstract:With the high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social politics and economy, more and more farmers go into city for work. So it has produced special minor community in the general countrysides along with it. That is staying children who have been left in rural area by their parents. The problem of staying children is the derivative which comes from our country city and countryside dual system. This text mainly discusses and analyzes staying children’s some aspects. For example: culture and education, health of psychology, be violated and social violence. Writer has found some problems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Such as the staying children do not get well with their Parents, the physiology and the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are unhealthy, they are very easy to get each kind of violation in social and so on. Therefore, this test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stsaying children’s problems. And then it aims at raising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of them. Thus it can renewal society and guardian’s understanding to the staying children. Causes the society and the general guardians wide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staying children.
Key words:staying children ;culture and education;health of psychology; social viol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