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材料三 “第一国际奠定了工人国际组织的基础,使工人做好了向资本进行革命进攻的准备。第二国际是无产阶级运动的国际组织,这个运动当时是向横的方向发展,因此,革命的水平不免暂时降低,机会主义不免暂时加强,而终于使第二国际遭到可耻的破产。”
——列宁《第二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请回答:
⑴概括材料1所提及的无产阶级的革命使命。上述使命中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与其他使命之间存在着什么逻辑关系?
⑵巴黎公社是何时建立的?为什么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试举两例说明巴黎公社“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⑶为什么说第一国际 “使工人做好了向资本进行革命进攻的准备”?
(三)问答题
8.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巴黎公社成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获得了很大发展。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回答:
(1)这一时期,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巴黎公社是否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为什么?
【学习探究举例】
对巴黎公社失败原因的探究
三、打破坚冰
【本课学习目标】
熟悉十月革命前俄国是社会状况,记忆十月革命的基本史实,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掌握"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认清十月革命的性质,革命后的俄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初步理解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教学中要渗透社会主义最终由理想转变为现实的发展观念。
【本课内容概览】
第一目"革命前夜的“火星”",讲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强调新的政治革命爆发的必然性。第二目"'帝国大厦的坍塌",要强调战争引发革命的思想。第三目"世界历史的新纪元",通过讲述新的国家政权的组建情况及其政治经济措施,说明其社会主义的性质。本课的基本线索是,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社会发展受阻的历史关头,做出武装起义的重大举措,把俄国历史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
2.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
难点:
十月革命的道路问题,俄国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十月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教法与学法】
采取学生阅读与教师的点拨相结合的方法,如分析十月革命的背景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列宁的表述,来归纳革命的条件。使学生逐步具备最大限度从教材中挖掘有效信息的能力。
做到史论结合,本课理论性较强,结论性的语句较多,学生可能较难理解,应想方设法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第一,可结合小字,图片来分析结论。第二,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对史实的讲解、描绘,帮助学生理解结论。
可以分组设计预习提纲和预习方案,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然后提出预习成果,设计预习问题。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在课上通过对预习成果和课上学习的比较,探究问题答案,从而形成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通过预习20世纪初俄国的社会状况和主要特点,了解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进一步提高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教师应注重整体学习环节的把握,了解不同程度的学生个体的认知情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问题的精神,由于本课知识理解在难度上较大,教师还应注意学生的学习心理,增强其主动学习的自信心,克服个别学生消极、自卑的情绪。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它的胜利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行起到了启示和推动作用。要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所以,要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知识点拨】
★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问题。
社会主义革命首先爆发于资本主义并不发达的俄国具有其必然性,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是国内外各种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关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具体来说有下列四点:
①俄国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已经在国家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化生产程度提高。
②俄国是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存在,导致垄断资本的剥削和专制制度的压迫同时并存,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残余势力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的矛盾异常尖锐。沙皇以大俄罗斯主义对国内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压迫,激起了民族矛盾。沙俄不断对外殖民扩张,引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同沙俄的矛盾。俄国的落后造成对外国资本的严重依赖,决定了沙俄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的重重矛盾。各种矛盾的集结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③无产阶级及其革命政党的成熟。俄国无产阶级人数虽少,但比较集中,身受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因而组织程度高、战斗性强。经过1905年革命的洗礼,俄国工人运动已处在国际工人运动的前列。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成为指导俄国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
④第一世界大战为俄国革命营造了有利的时机。沙俄参加了“一战”,死伤和被俘人数是参战国中最多的;经济也濒于崩溃。“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爆发。
总之,无论从客观条件还是从主观条件看,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都是俄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产物。
★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运用个性和共性关系的原理认识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有利于对十月革命经验的正确借鉴。
首先,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单独取得革命胜利。
其次,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这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
第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从而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俄国革命的特殊性,是由其特殊国情决定的,别国不能盲目照搬,否则,有可能对革命事业造成损失。如王明的“城市中心论”,将俄国革命经验神圣化,就给中国革命造成极大危害。向苏俄学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要把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即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本国国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师生互动一二三】
师生互动一 社会主义革命应该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师:(导入):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在十月革命的炮声中轰轰烈烈地登上历史舞台,在二十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昂首挺胸地走了70多年。倾刻间却散了架子,不仅社会制度从社会主义迅速向资本主义演变,国家也随着许多加盟共和国的另立门户而成往日黄花。
十月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还是个别人的意志、策略、计谋的结果 ?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不是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呢?
资料:
材料一、沙俄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工业化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改革的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其工业的发展水平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最落后的。从经济布局上看,农业人口占全国的80%,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按人均计算,截至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仅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6,法国的1/5。
材料二、外国全融资本在俄国具有很大势力,操纵着俄国的重要工业部门,如采矿、冶金、五金加工等等工业部门一半以上属于外国资本家。俄国电力工业的75%,顿巴斯煤炭开采的70%,克利瓦洛日矿石开采的87.5%,石油开采的一半左右是出租企业。在大战前夕,俄国南方五金业的全部资本中,有93%掌握在外国银行手中。
材料三、俄国参加一战,加剧了社会矛盾。1914年的东普鲁士之战,俄军伤亡25万人之多;1915年的春夏大战中,俄军更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伤亡和被俘的人员超过了170万。1916年底,前线俄国装备困难,有20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1917年,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1500万人(近一半)被强迫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饥饿席卷全国,首都彼得格勒的存粮只够维持一个月
生甲:20世纪初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德、英、法等国。资本主义工业既要依靠沙皇政府的庇护以求得发展,又受到前资本主义关系层层密网的困扰。
师:俄国的落后和革命有什么关系呢?
生乙:上述政治经济状况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
生丙:垄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俄国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生丁:而一战又加剧了矛盾
师:上述三方面情况,构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客观条件。俄国革命还具备哪些主观条件呢?
生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师:俄国无产阶级深受压迫,又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更为重要的是俄国无产阶级有坚强、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有杰出的革命领袖列宁。还有,俄国的农民深受压迫,比较容易结成工农联盟。
师:上述四点俄国革命的历史条件,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中唯一具备成熟的革命条件的国家,其它国家或主观条件不具备,如德国;或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如英、法、美。因此,革命之火首先在较落后的俄国点燃。
列宁针对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和俄国孟什维克普汉洛夫等人所谓“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的观点,指出:“他们都自命为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却迂腐到了极点。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是一窍不通的。”
列宁的论述,充满了革命的辩证法,它告诉我们,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在落后国家的运用问题上,既要坚持历史唯物论,又要坚持历史辩证法,而不能固守机械唯物论。
师生互动二 对比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动动手:让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纵向对比。(从时间、革命任务、性质、结果几个方面对比,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时间
革命任务
性质
结果
师生互动三 “为什么要搞十月革命?”
师: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苏联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社会上(主要是政界和舆论界)提出了“为什么要搞十月革命?”的疑问,接着出现了重新评价历史、否定十月革命的各种思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两种思潮。一种思潮提出,十月革命甚至二月革命都是某些“其他民族”势力强加给俄国的,把俄国引向“混乱”,是一场灾难;另一种思潮认为,根本不应该搞十月革命,应停留在二月革命上。大家如何看待这些问题?请同学们讨论。
生甲:以德·沃尔科戈诺夫为首的右翼学者对列宁和布尔什维主义采取谴责的态度,指责十月革命把俄国“从文明的康庄大道上”推开,“脱离了普遍的和平发展道路”;列宁的“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是“反爱国主义的”,是“荒谬绝伦的”。一些学者对列宁的战略转变、对新经济政策避而不谈,指责列宁“崇拜暴力”。一部分右翼学者认为,20世纪初俄国的工农业生产均处于上升时期。19世纪90年代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上占第5位;战前工业发展速度比美国还高;1909—1913年俄国是粮食出口大国。他们声称,如果不发生十月革命,俄国会走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或者走上社会革命党人所主张的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是十月革命断送了俄国的发展前程,“使俄国走入歧途”,把俄国“从文明的康庄大道上”推开。
生乙:十月革命对俄国的意义。占俄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第一次摆脱被奴役被剥削地位,成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人。从经济地位看,革命前贫富差距极大,12家银行控制全国银行资本的80%,达几十亿卢布,而工人平均月工资不足16卢布;平均每户地主拥有300俄亩土地,普通农户只有8俄亩。革命后,仅从1940年工资水平看,全国各部门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3卢布,其中工业生产部门工人为32.3,建筑工人为33.9,运输工人34.7,农场职工为21.9,文教部门职工为32.3,科研机构46.7,而国家各级管理机关干部为38.8卢布。在俄国及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社会公正、平等的原则。
生丙: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加快了工业化步伐,在较短时期内,即在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从一个落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1938年与1913年相比较,苏联工业产值增长了近7倍,年均增长率为7.8%,6同期美国年增长率为1.4,英国为0.7,法国为0.6,日本为2.7,德国为1.6。7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而且此时苏联工业总产值已占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可以证明从十月革命以来苏联各方面发展取得了令人不容否认的成绩。必须强调指出,此时的苏联除工业方面外,从社会的全面发展看仍不能说是一个先进的国家。苏联领导人却认为已进入“共产主义”或“发达社会主义”,思想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在大政方针上犯了一系列错误。
生丁: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十月革命所建立的消灭人剥削人现象,工农当家作主,体现社会公正的制度为一战后陷入危机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打开第一个缺口。在十月革命影响下,芬兰、德国、匈牙利、波兰、保加利亚等国被压迫者爆发一系列革命,从根本上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世界上从此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既竞争,又共处的新格局。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从理论变成了实践,证实了其强大生命力。我们说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新纪元”意义就在于此。十月革命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在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经验的情况下艰难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其无论成功或失败的范式都为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为人类文明进程积累了一笔宝贵财富。
生戊:社会主义中国的建立既是十月革命的伟大成果,又使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得到升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吸收了十月革命的基本经验并结合中国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将会更加显示出来。单此一点,十月革命也功莫大焉。
师(总结)十月革命的启迪
分析十月革命的意义必须联系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总结十月革命给后世的启迪自然也应联系苏联几十年历经的曲折过程,从中找出造成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历史因素。苏联后期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乃至国家最终解体很大程度上也是逐步背离十月革命的基本原则和列宁所开创的十月革命道路的后果。
我们要吸取把马列主义理论僵化、凝固化的教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最大问题是如何结合本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而不是照搬马克思的个别词句,在俄国能否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德国签订屈辱的布列斯特和约、从战时共产主义改行新经济政策等等问题上列宁都与党内外那些“自命马克思主义者”、“捍卫马克思主义纯洁性”但却“学究气十足及迂腐到极点”的人进行了坚决斗争。“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列宁不断告诫全党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变化来运用马克思主义。此后的苏共领导人,则是从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出发,或过分强调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过早取缔新经济政策,消灭一切非公有制经济,使苏联经济发展缺乏活力;或固守“生产资料优先发展”的原则,致使国民经济结构长期失衡;或夸大“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推进世界革命、加速军备竞赛,最后也搞垮了苏联经济……。最近俄国历史学家总结十月革命教训时深刻指出:“列宁以后的共产党以及领袖们对党的政治与思想理论方向的遗产贡献甚少……。创造性的革命变革理论被变成了某种教条主义的宗教信仰和变种”,这是造成苏联社会发展逐步停滞的思想根源。十月革命迄今已80多年了。十月革命历经血与火的考验,鲜花与掌声的拥戴,痛苦和眼泪的洗涤……它的成功和挫折都曾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启示。现在俄罗斯政府已签署命令把11月7日作为民族和谐和解日,意味着在俄罗斯各派无论政治观点如何,谁也不能漠视十月革命的存在。作为20世纪最重大事件之一的十月革命将永载史册。
【课堂跟踪反馈】
(一)单项选择题1.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的是( )
A.沙皇专制制度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封建农奴制度 D.君主立宪制度
2.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的革命任务是( )
A.推翻沙皇专制,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B.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掌握
C.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D.使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3.十月革命与以往革命的首要不同点是( )
A.新的历史时期开始的标志
B.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有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社会革命
D.推翻了旧的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
4.十月革命就其斗争形式而言,其基本特征是( )
A.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 B.暴力夺权
C.和平夺权 D.从农村到城市夺取政权
5.1917年11月7 日,彼得格勒爆发武装起义,推翻了________政府,成立了以________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________政府。
6.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农村包围城市。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 )
A.俄国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
B.俄国城市人口占多数,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
C.二月革命后,俄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受到削弱;中国大城市反动势力强大
D.俄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深蒂固
(二)材料解析题
7.阅读下面材料:
第一次革命高潮提出的,我们党过去宣传的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曾是革命和平发展,使小资产阶级逐渐清除其幻想的口号。现在和平发展和使政权无痛苦地转归苏维埃已不可以,因为政权事实上已经转移到反革命、资产阶级手中。现在只有彻底消灭资产阶级专政才是正确的口号,只有得到贫苦农民支持的革命,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完成新高潮的任务。 —摘自《1917年8月俄国社会民主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关于政治形势的决议》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第一次革命高潮”以及后来完成的“新高潮”分别指哪两次革命?
(2)据材料判断,1917年8月前后,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的方式有哪两种?最终选择哪一种?
(3)为“得到贫苦农民支持”,布尔什维克党在“新高潮”之初采取了什么措施?
(三)问答题
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计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然而社会主义却首先在比较落后的俄国成为现实。为什么?并由此阐明我国社会主义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
【学习探究举例】
十月革命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事件
【视野扩展】
俄国关于十月革命的研究概况及其争论
(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作为20世纪的重要事件,80年来一直是史学界的研究重点。在60年代以前,苏联对十月革命的评价始终以《联共(布)党史》的提法为依据,以斯大林对十月革命的评价为准绳。
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苏联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社会上(主要是政界和舆论界)提出了“为什么要搞十月革命?”的疑问,接着出现了重新评价历史、否定十月革命的各种思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两种思潮。一种思潮提出,十月革命甚至二月革命都是某些“其他民族”势力强加给俄国的,把俄国引向“混乱”,是一场灾难;另一种思潮认为,根本不应该搞十月革命,应停留在二月革命上。
最近几年,一些右翼学者和政论家著书撰文,全盘否定十月革命和列宁。不少左翼学者则在充分肯定十月革命的前提下,对革命的意义和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深入反思。
纵观近20年来俄国十月革命研究的概况,关于十月革命的争论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历史发展痕迹。80年代后半期关于十月革命的争论主要表现为史学界新旧观念的一次交锋,是以捍卫十月革命为前提,围绕着解放思想、摆脱研究模式化局面、填补空白点而展开的争论。到了90年代上半期,史学界右翼学者和左翼学者的阵线开始泾渭分明。他们分别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对十月革命及其革命领袖进行截然相反的评价。右翼学者在官方组织的会议上占上风,使目前对十月革命的评价出现极端化的倾向并带有浓厚的反共色彩。然而,左翼学者经过前几年对历史的反思,也开始旗帜鲜明地捍卫十月革命。但同10年前相比,他们在研究方法和措辞上有所不同,更加强调客观性和人的因素。
(二)
近年来,由于俄国社会上否定十月革命的思潮不断涌现,人们开始对革命目的和意义的传统认识提出怀疑,因而使革命的条件问题显得尤为复杂。。
一部分右翼学者认为,20世纪初俄国的工农业生产均处于上升时期。19世纪90年代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上占第5位;战前工业发展速度比美国还高;1909—1913年俄国是粮食出口大国。他们声称,如果不发生十月革命,俄国会走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或者走上社会革命党人所主张的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是十月革命断送了俄国的发展前程,“使俄国走入歧途”,把俄国“从文明的康庄大道上”推开。
一些左翼学者则认为,俄国并不存在所谓的“灿烂的过去”。19世纪90年代俄国在工业方面仍明显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主要工业品的人均产值1913年只相当于当时欧洲最落后的西班牙,农村多数人在挨饿。同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也不同于西方普鲁士道路。落后的、未开化的农村、未完成的农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成熟等等,都有利于当时的“社会主义选择”。另外,当时“文明的”西方也并不知道,“该向何处去”。1914—1918年这段时间,整个西方文明世界并没有沿着和平道路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走入“死胡同”的不只是俄国一个国家。否则就不会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和约、1929—1933年的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寻找替代这种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次伟大尝试。它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指出了获得劳动自由与社会平等的道路,唤醒了亿万劳动群众的独立和历史创造性。
还有一些左翼学者认为,讲革命的条件不能只看经济条件,导致革命发生的还有其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这就是世界大战的影响,很多社会冲突“简化”为“上层”和“下层”、“外国”和“本国”、“新”和“旧”的矛盾,还有民族因素等等,也就是说,俄国客观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对决定革命特点的社会意识会产生特殊的感情心理影响。列宁正是在这种具体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口号的。由于革命形势业已成熟,俄国用革命的方式第一个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泥潭,避免了君主派与共和派之间的内战,保证了政权从临时政府到彼得格勒苏维埃的过渡。
在评价十月革命的方式时,右翼学者总是指责列宁“把赌注押在革命方法上,而不是押在改良主义方法上”,甚至说十月革命使用暴力手段是“对世界进行共产主义改造”的最畸形的形式。
左翼学者则认为,十月革命是两种社会形态之间的一次革命,而改良只能是在一种社会形态内部进行的改革。革命前,由于俄罗斯帝国的宗法制传统顽固地排斥现代化所需的合理化,在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欧化的“上层”同传统的“下层”在社会文化方面格格不入,从而使20世纪初俄国的危机日益加剧。由于“下层不愿”而“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苦难超乎寻常地加剧”,所以国内革命形势迅速形成。而当时旧政权和自由主义反对派进行改革的可能性是极其有限的,他们的改革只能使基层人民忍无可忍和采取激进行动。由于各种不同历史根源和社会性质的矛盾在战争中极其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所以,布尔什维克不可能用“通常的”改良的办法对俄国进行改造。事实证明,在军事、政治和经济崩溃、领土被支解、地主资产阶级统治集团丧失能力的情况下,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俄国保存民族国家的唯一现实的机会。
左翼学者还指出,在1905—1907年、1917年、1918年下半年—1920年,列宁采取的的确是革命的方法。但是到1921年列宁在政权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则采取了改良主义、或半改良主义,即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没有动上层建筑。列宁在1921年发表的《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对于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来说,最大的危险,甚至也许是唯一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的作用,忘记了恰当地和有效地运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条件”,真正的革命者如果不懂得“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什么活动领域要善于采取革命行动,而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什么活动领域要善于改用改良主义的行动,那他们就最容易为此而碰得头破血流”。后来斯大林的许多作法借鉴了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实践,他继承的是后来被列宁主义超越的东西。因此,不能把列宁主义同斯大林主义混为一谈,在评价十月革命方式时,应该注意列宁政策的转变。
俄国左右翼学者对十月革命的意义也持截然相反的态度。右翼学者诬蔑十月革命“不仅是俄国历史上,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是“20世纪的普加乔夫起义”,是“一场企图通过暴力使千百万人过上幸福生活的漫长的、痛苦的和血腥的实验”。而左翼学者则认为,十月革命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灭亡,开创了新的公民社会保障制度、国家调控与计划经济因素。如果没有十月革命,世界就会是另一种样子,缺少人性、更无社会保障。同时,左翼学者还主张以新的态度来评价十月革命的意义。他们提出,不能说我们开创了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实际上我们只是在资本主义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并开创了一条远非最理想的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新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开始形成,其优越性尚待揭示。并认为,俄国十月革命虽不像我们曾希望的那样,开创了世界革命的先河,但它同1789年法国革命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世界的变化。
【专题相关链接】
1.参考资料目录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国际共运史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何宝骥、李应柴编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长编》(第一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胡瑾、闵宝利编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长编》(第二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一卷。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恩选集》第三卷。
[苏]彼·费多谢耶夫等《卡尔·马克思》,三联书店。
[德]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恩格斯传》,三联书店。
涂继武等:《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中国青年出版社。
2.推荐网站: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http://www.zxls.com
中学历史在线:http://www.ls11.com
历史风云网:http://www.lsfyw.net
附:课堂跟踪反馈答案
一、点亮导航的灯塔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C 4.D 5.D 6.C 7.D 8.C
(二)材料解析题答案提示
9.(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2)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表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宣布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
(三)问答题答案提示
10.《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宣言》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任务和策略原则;批判了形形色色的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同时还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总之,《共产党宣言》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和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前程。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D 4.A 5 D 6. C
(二)材料解析题答案提示
7.⑴历史使命:A.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B.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C.发展社会生产力。核心内容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获得发展的必要前提。
⑵巴黎公社是1871年3月建立的。巴黎公社是在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后建立的,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还决定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这充分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⑶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第一国际加强了各国工人团体的联合,推动了工人政党的成立,支援了巴黎公社的斗争,因而“使工人做好了向资本进行革命进攻的准备”。
(三)问答题答案提示
8.(1)主要原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社会矛盾激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恩的革命实践、国际工人政党的成立、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2)否。原因: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还没有达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本主义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
三、打破坚冰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B 4.B 5. 6.A
(二)材料解析题答案提示
7.(1)1917年3月的二月革命和11月的十月革命
(2)和平和暴力革命,最终选择了暴力革命。
(3)颁布《土地法令》
(三)问答题答案提示
8.(1)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性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是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的基本原因。一战前俄国已是一个资本主义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无产阶级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使俄国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基础和物质前提;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趋于成熟,其垄断资本势力相对软弱而无产阶级力量强大,组织性、战斗性强,并经过了1905年革命的锻炼和教育;落后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环节,一战又加剧各种矛盾,使其达到尖锐程度;沙皇专制阻碍社会进步,成为攻击的对象。1917年二月革命后,列宁及时提出《四月提纲》,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帝国主义忙于厮杀为俄国革命提供了极好的国际环境;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成为十月革命胜利的保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网站介绍
中版教材网站介绍
公司完善了功能强大、专业领先、资料翔实的中版教材网站这是一个集教育资讯、课程培训、资料下载、网络互动于一体的服务平台,面向全国的新高考、新课改的教育网。整体框架如下:
栏目介绍如下:
焦点信息——最新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教育出版信息。
公告栏——公司最新信息。
公司简介——集团简介、公司简介、出版社简介。
教材介绍——教材综述、编著者简介、教材特色、教材品种、配套用书及资源。
课程研究——国家课程标准及标准解读、教学评价。
教学支持包括:
教材资源共享——包括教材全本或部分章节;教材编写思路、教学指导、特点;练习题、复习重点;相关教辅、参考书介绍。提供上传下载功能。
教学设计交流——包括教学设计的建议;优秀教学案例、课件分析;教材使用的教学范文集,经验交流;使用其他教材版本的优秀案例及有关经验。
教学案例——提供对教学设计、案例、课件的上传功能,可对其他作品进行打分评比;同时对优秀教案进行专家点评。
视频专区——专家专题讲座视频、优秀课例观摩视频。
教师博客——为教师提供书写网络日志的平台。
中版论坛——为会员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