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我国管理学界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对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这一课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对企业发展环境的复杂化问题进行分析。中小企业每天都要面对的市场环境、法规制度、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应对这种复杂的软硬环境,需要企业花费很大精力去应对。其次,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的规范化问题展开探讨。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相当一些中小企业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面对这种状况,需要企业花大力气予以解决。再次,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的实用化问题设计思路。针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对策,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理论服务。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中小企业 理性分析 思路对策
在我国的企业当中,中小企业的数量占有绝对优势。从现阶段看,中小企业几乎清一色都是民营企业。因此,都毫无例外地带有民营经济的发展特点。这些企业在发展中,既有抓住机遇获得良好发展的典型例证,也有机遇不佳发展遭遇困难的众多企业。发展好坏优劣,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否成功运作息息相关。这其中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经验教训。
本文力图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探讨,总结概括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指导原则,为我国中小企业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一些重要参考和有益借鉴。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分析
1、我国人力资源基本情况的概要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在这个过程当中,呈现出成就与问题并存的状况。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我国人力资源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来认识和概括其特点:一是从优势的角度看,数量众多。截至2010年底,我国总人口已经达到13.9亿人。其中,劳动力资源10.7亿人,就业人员7.8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11亿人;农村就业人员4.69亿人。在就业的人力资源当中,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了1.14亿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人力资源大国。二是从劣势的角度看,布局欠佳。在我国的人力资源布局当中,确有不合理的情况。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人力资源需求量很大,各类人才也相对集中。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人力资源需求量相对较少,人才大量外流。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调控人力资源的走向,使布局趋于合理,但是收效甚微。人力资源布局的不合理状况,如果得不到根本改善,不但要影响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从长远看必然要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第二、我国人力资源的总体素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进步的方面看,我国国民受教育的水平明显提高。我们坚持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2000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职业教育得到重点加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2009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2434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195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144万人,在学研究生140万人。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就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09年底,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8.9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9.9%;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4年。二是从存在的问题看,我国人力资源的总体素质还不高。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我国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72% ,约8507万人,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了9.16个百分点。全国小学文档程度的人口约4.5亿人,占总人口的29%。具有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占总人口的2.8%。目前,我国专业技术工人严重不足,技术工人素质普遍低下。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7000万技术工人中,中级技工站35%,高级技工仅占3.5%。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尽快改善,必然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第三、我国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我们至少可以预测到这样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从人力资源自身的角度看,随着员工之间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源必然会沿着自我强化的方向发展。在激烈地竞争面前,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使自己的竞争优势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二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必然会把人力资源潜能开发作为关键性工作来抓。在市场环境日益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要想不断发展壮大,在残酷地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一支素质过硬、技能超强的人才队伍。除了引进之外,就是加强培训开发的力度,把员工的智力潜能和操作潜能充分发掘出来。这是企业确保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