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还表现在企业的财政状况上。过去,人力资源管理是以活动为宗旨,主要考虑做什么,而不考虑成本和人力资源开发所产生的获利。在过去,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通过计算员工完成的活动和任务来证明自身的存在。现在,作为企业的战略贡献者,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把他们活动所产生的东西作为企业的成果。特别是作为人力资源投资的回报。高绩效工作实现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和良好的企业财政状况相联系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一些活动如培训等也给企业的绩效提高带来帮助。因为,培训必然提高员工的能力,员工能力的提高必然给企业的成果带来更大的价值。
2.扩展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全部价值,它由企业中的人以及他们所拥有的并能用于他们工作的能力所构成。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就是要不断增强企业的人力资本。
扩展人力资本的一个主要工作是利用企业内部所有员工的才能和外部吸引优秀的人才。作为企业的战略贡献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保证企业各个工作岗位所需的人员供给,保证这些人员具有其岗位所需的技能。对于人力资本而言,如果企业出现技能短缺,除非增加投资,否则这种短缺将会危及到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通过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想方设法留住员工,给他们提供更多成长的机会,为他们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
作为企业战略作用的一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积极提高企业中人力资源的能力,尤其是要提高对企业将来发展所需要的那些能力;通过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来缩短直至消除企业所需技能和员工现有技能之间的差距。其主要活动是在企业内部给员工提供指导并为员工设计向上发展的职业生涯;通过培训和开发能使员工获得在企业内部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和知识。此外,还可以通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的绩效评估系统和薪酬系统的设立来增强企业人力资本的竞争力,达到扩展人力资本的目的。
3.保证有效成本系统
作为企业战略的贡献者,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用合法和有效的成本方式来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和活动。然而根据对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查表明,人力资源管理投入的分配与它们实际对企业的价值贡献之间是不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大量时间和成本集中在行政管理上。然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价值却是在战略管理上,行政管理活动只对企业产生有限的价值。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国家制定了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大量法律和规定。其结果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保证其工作遵从这些法律和规定。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就是保证、企业内的经理和员工了解这些法律和规定,以减少法律责任和投诉。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减少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问题,从而减少因法律问题而导致的成本开支。
另一方面,在保证合法性的基础上,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是用有效成本和适时的方法来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和活动。许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已经认识到过多的“行政化”正在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对高层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一项调查发现,他们94%的时间花在了行政管理事务上,只有6%的时间用在企业的战略管理问题上。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都表示他们宁愿花94%的时间在战略上,而仅愿花6%的时间在行政上。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在保证服从有效成本的基础上来证明他们的存在,并在行政管理上实现有效和负责的人力资源活动。否则,人力资源管理就会被看成是一个不能为企业做出成效的成本中心。
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沿革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末。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虽然不长,但人事管理的思想却源远流长。从时间上看,从18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被称为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人事管理让位于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事管理阶段
人事管理阶段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工业心理学阶段、人际关系管理阶段。
1、科学管理阶段
20世纪初,以弗雷德里克•泰勒等为代表,开创了科学管理理论学派,并推动了科学管理实践在美国的大规模推广和开展。泰勒提出了“计件工资制”和“计时工资制”,提出了实行劳动定额管理。1911年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这本著作奠定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因而被西方管理学界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2、工业心理学阶段
以德国心理学家雨果•芒斯特伯格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推动了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进程。雨果•芒斯特伯格于1913年出版的《心理学与工业效率》标志着工业心理学的诞生。
3、人际关系管理阶段
1929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率领一个研究小组到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九年的霍桑实验,真正揭开了对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霍桑研究使人们在管理过程当中对人的因素更加重视;霍桑研究所提出的群体对个人的行为有巨大的影响,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充分考虑群体因素,加强沟通和团队协作,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以更好实现吸纳、维持、开发和激励员工的功能。
(二)、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又可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两个阶段。
“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早在1954年就由彼德•德鲁克在其著作《管理的实践》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成熟,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企业所广泛接受,并逐渐取代人事管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发展,也不断成熟。人们更多的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如何为企业的战略服务,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如何向企业管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转变。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标志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阶段。
相对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而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位于支持企业的战略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和职能。它突出了四个基本内涵:
1、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即企业拥有这些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战略人力资源是指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中,具有某些或某种特别知识或能力和技能,或者拥有某些核心知识或关键知识,处于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重要或关键岗位上的那些人力资源,相对于一般性人力资源而言,这些被称为战略性的人力资源具有某种程度的专用性和不可替代性。
2、人力资源的系统性,即企业为了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而部署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实践以及方法、手段等构成一种战略系统。
3、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即“契合性”,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同企业发展战略的契合以及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契合。
4、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导向性,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组织建构,将人力资源管理置于组织经营系统,促进组织绩效最大化。
三、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一)、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困境
1.民营企业面临激烈的人才争夺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更公平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交易和竞争。目前,上海、广州等地的猎头公司大把大把拿到跨国公司的“挖人清单”,他们把目光盯在了主要竞争对手:即所在地的国企、民营企业中的核心人才,许多高校校园里诸如摩托罗拉等大公司的专场招聘会频频召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使跨国公司具备极强的竞争实力。
国有企业经过几年的改制、改组、改造,已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用人之道,许多国企实行为人才设计职业道路的策略,通过推行技术入股、管理入股,为人才构筑利益共同体,以增强团队竞争力量;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先进企业文化,注重感情留人、机制留人。这些大大提高了国有企业参与人才竞争的筹码。
2.人们的择业观阻碍了民营企业引进人才
人们对在市场上自由竞争的企业身份抱有一定的偏见,对民营企业缺乏认同感。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在择业换岗时,墨守着陈旧的思维方式。2001年,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对江苏、浙江一带大学生作的一项调查显示:除2%想自己创业的“不就业族”外,学生中有23%准备到国有企业,39%拟到外企,19%期盼在行政事业单位,只有17%想到大型民营企业一试身手,至于中小民营企业几乎无人问津。
3.民营企业家存在较多问题。
根据私营经济网的统计资料,有70%左右的民营企业主看不懂财务报表,90%以上的民营企业主不懂英语和计算机。很多民营企业家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没有根据自身特点确立符合实际的核心价值观,而是完全凭借个人的主观意志作为评判一切事物的标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其结果必然是企业形不成凝聚力和战斗力,员工来得快去得也快。民营企业家的目标多元化是其又一致命硬伤,看见什么东西赚钱,就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结果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大伤企业的元气。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企业家求富心理和个人英雄主义的膨胀,认为自己干什么都是行家里手,结果适得其反,过去的成功往往成为其发展的桎梏。
4.民营企业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