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问题
随着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发展,人们获得和处理信息活动的效率和水平迅速提升,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新媒体传播中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冲突,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
(一)新媒体舆论的虚假性、偏激性、非理性
在发言匿名性、公众的文化素养有限的情况下,情绪化舆论氛围成为网络舆论的突出特点。“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匿名状态下容易摆脱角色关系的束缚,容易个性化。由于新媒体的匿名性特点,信源众多,非理性的言论和和偏激的声音时常出现;甚至恶意攻击、随口谩骂、信口开河在新媒体中也随处可见。新媒体具有的传播优势对突发事件的传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在提供多种传播形式的同时提高了公众参与程度。“7.23”动车事故发生后,相关微博迅速得以传播,并随着事件的发展引起网民热议。微博的转发、评论功能使其成为突发事件新媒体传播的主阵地。“7.23”动车事故中由于一段不太清晰的视频在微博上流传,并配有文字称有活人从车厢掉下来,其微博原文为“一个没有流传开来的现场视频。注意10秒、50秒、2分56秒。明显看到10秒是有活人掉下来的!还伴随尖叫声。很明显,50秒和2分56秒都有尸体掉出来!这是谋杀!”。这个微博一经发出之后,引起网民的一片指责和愤怒,谣言不断被微博转发所传播。通过微博评论形成了对政府的不满舆论,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二)新媒体舆论引导权威性低
新媒体信源多元化,多数传播者作为个体不具备新闻专业知识和信息调查能力。他们自己发布的信息内容既不具备客观严谨的专业水准,也并没有经过专业化的调查,考证。即使部分新媒体机构具有新闻许可发布资格,但新媒体新闻采编与发布专业化程度较低。因此新媒体中即使是真实的信息,也难免存在虚假或失实的成分。新媒体中信息的发布很难监控,“把关人”缺席,无法像传统媒体一样对信息和舆论进行及时把控,在删选网络虚假信息、偏激舆论方面也面临困难。小道消息、真假难辨的信息和新闻夹杂在海量的信息里,新媒体也就难以像传统媒体一样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在微信圈内,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体,可以根据个人意愿或一己私利肆意传播事件、观点,而不必考虑任何规则和责任,大众在看了这些帖子之后普遍选择了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有些用户则仅仅出于“好玩儿”、“吸引眼球”的目的大量转发。而微信用户大多是年轻群体,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道德观念的紊乱。由于新媒体传播主体多元,网络的草根性和去中心化激发出多种声音和各种表达方式。同时,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信息传播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由此,导致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往往是理性与非理性交织,其中不乏个体情绪宣泄和偏激现象,容易错乱社会认知,造成了媒体对社会学习的误导。
(三)新媒体舆论引导、监管难度大
新媒体的匿名性使每个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 , 从而导致社会责任的缺失。特别是绝大部分网民是缺乏自律性的青少年,这使网络既成为了解网民思想 意识动态的有效途径 ,又有可能使其成为各种社会情绪的宣泄途径而难以监管。网民中的群体极化.倾向更加突出。因此,当新媒体上的偏激情绪引发大量讨论,可能会瞬间引发难以监管的群体极化倾向 ,造成群体事件, 影响社会的和谐。 传播学理论表明,信息在单向被动传播时 ,走势是递减的;而在双向互动传播时,走势则是递增的。 新媒体网络连接着全世界的计算机,各类观点、各种外来文化、 各种意识形态都有多种渠道出现并传播。加上新媒体具有即时性、高速性,信息 可以像核子裂变一样迅速扩张,某些错误言论、错误舆论、错误的意识形态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流向全世界。 这样就使传统的新闻信息管理机制鞭长莫及, 舆论监管和引导难度非常大。因此,新媒体舆论的引导和监管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
(四)在新媒体传播活动中容易产生道德形为的失范
新媒体传播中存在很多所谓社会事件属于人为制造的虚假信息,其目的可能是提升关注度、谋取私利或蓄意报复等等。比如宣扬某高官与某女有不正当行为,并贴出其PS的照片以此对某高官相要挟并索要钱财,尽管并非确有此事,但当事人大多选择破财免灾以息事宁人,以免事件无限扩大。这类垃圾信息不仅严重困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很多时候还带有违法性质。除谣言以外,“逼捐”“逼表态”又在新媒体“重现江湖”,放大了社会中的某些不平衡心态。例如,在马云的微博上,其评论被清一色的“逼捐”留言覆盖。“为什么不给天津捐款”“首富就应该捐1个亿”“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宝了”等言论,在舆论上给当事人施加了诸多压力。[ ]
五、利用新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
(一)借助新媒体,“第一时间”发布消息
新媒体可以快速在网络上形成舆情,真实反应民意,也会由于把关缺乏导致网络谣言的产生。舆情指的是公众的意见,在新媒体时代的舆情则主要表现为网络舆情。新媒体时代的舆情阵地表现在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平台上,公众也由此获得了更多的舆论自由。截至2014年6月,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75亿,网民使用率为43.6%。[ ]微博使用逐渐进入一个稳定期,微博成为个人、机构和其他媒体的信息发布交流平台。突发事件由于破坏性和重要性很容易引起公众关注,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形成社会舆论新媒体具有的传播优势对突发事件的传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在提供多种传播形式的同时提高了公众参与程度。[ ]
(二)政府通过媒体引导舆论
新媒体技术对新闻报道的影响——新媒体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时的作用(四)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