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王建高
【摘 要】:课堂教育机智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在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有时会出乎教师的意料,但却由此给教师以教学灵感,于是教师不妨以此为切人口,顺着新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关键词】:
借题发挥,幽默对接 尊重学生,峰回路转 因势利导,随机应变
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个女生在数学考试中少写了一个小数点,被扣了分,试卷发下来后,她偷偷地添上了那个漏掉的小数点,接着去找陶先生要分。陶先生虽然从墨迹看出了问题,但没说什么,他满足了这个女孩的愿望,不过他给那个小数点重重地画了一个圈。那个女生明白老师的意思,惭愧不已。女生本来是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找老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却没有给她难堪,这使她受到强烈的震撼。陶先生用行动——暗含批评和激励——保护了学生可贵的自尊心。这位女孩长大成材后,仍对这件事难以忘怀,说:“那件事情之后,我才真正下决心用功学习,才下决心做个诚实的人。”
我们县今年全面推进了全优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当堂达标。在课堂改革的实践中,我觉得全优课堂更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机智一:借题发挥,幽默对接。
在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有时会出乎教师的意料,但却由此给教师以教学灵感,于是教师不妨以此为切人口,顺着新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案例1:“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0厘米,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后,剩下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学生思考后,产生困惑。)
生:长方形的宽是多少?
师:啊!原来没有告诉大家宽是多少。怎么办?同桌合作从图中找一找剩下的长方形的周长在哪儿,好吗?<学生思考。)
【思考】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的、生成的过程。上述案例中的随机事件,虽出乎预设思路,但合乎情理,合乎教学流程,教师抓住契机,顺水推舟——让学生展开了辩论,用学生所想组织下一环节的教学,学生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提高。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白了“宽的长度不一样,但剩下的长方形的周长都是20厘米”,这正验证了“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育机智二:尊重学生,峰回路转。
在课堂上,我们随时会遭遇被学生问倒或有学生“唱反调”的突发情况,常常使我们尴尬而不知所措,如能即时运用教育机智化不利为有利,必然会“峰回路转”。
案例2:“平均数”
师: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
生:(齐)喜欢!
师:我也喜欢体育运动,老师告诉大家,我最喜欢并且最拿手的体育运动是篮球。
生:不相信。篮球运动员通常都很强壮,就像姚明和乔丹那样。张老师,您也太瘦了点。
师: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不过还别说,和你们一样,我们班上的小强、小林、小刚对我的投篮技术也深表怀疑。就在上星期,他们三人还约我进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挑战赛”。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
生:(齐)想!
【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发人深省的话:“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动态的,是千变万化的。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小插曲”,面对这种“意外”,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视而不见,还是追随学生的兴趣,抓住教学中的“机遇”,机智地做出相应变动,变动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上述案例中,我们不得不为这位教师“起死回生”的教育机智而喝彩!在教学中,我们随时会碰到类似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不少教师往往是来个“高挂免战牌”,这也就算“机智”地应变过去了。但这位教师通过灵敏的反应,把学生引入了新课,也使教师自己走出了困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对这位学生做出了应有的赞赏,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育机智三:打破僵局,引导为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干扰教学的进度,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暂时还难以解释清楚,或者教师为了调动学生探究某一问题的兴趣而“卖个关子”,这时教师可以把疑问暂时搁置一下,让它成为一个悬念。这样既不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鼓励他们分析问题,激发继续探索的热情。
案例3:“3的倍数的特征”
师:前面我们研究过2和5的倍数,谁来介绍一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还记得我们是怎么研究2和5的倍数的吗?
生:我们先找出一些2和5的倍数,通过观察这些数发现了一些规律,然后举了一些例子验证,这样就得到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
师:是啊,通过“找数、观察、猜想、举证、归纳”的过程,我们得到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找数、观察、猜想、举证、归纳。)
师:今天我们要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揭题)你能猜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生:3的倍数的个位上是3、6、9。
师: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你准备如何来研究?
【思考】教师先与学生复习了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接着又问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是什么,学生认为跟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一样看个位,在这里,教师激活学生学习2、5倍数的经验,让学生在自主设计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方案过程中,逐步领悟探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学生萌生了非找到此特征不可的念头,思维的涟漪此起彼伏,潜在的学习情绪自然爆发,探究的兴趣更浓了,从而使课堂“活”了起来。
教育机智四:因势利导,随机应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或教师在相互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失误,这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权威来进行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通过师生、生生心灵的碰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案例4:“交换律”
师:的确,仅凭几个特例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的结论,似乎草率了点。但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做一个猜想(教师随即将学生给出的结论中的“。”改为“?”)。既然是猜想,那么我们还得——
生:(齐)验证。
师:怎么验证呢?
生1:我觉得可以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
师:怎样的例子,能否具体说说?
生1:比如再列一些加法算式,然后交换加数的位置,看看和是不是跟原来一样。
(生普遍认可这一想法)
生2:我觉得应该举无数个例子才行。不然,你永远没有说服力。万一你没有举到的例子中,正好有一个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变了呢?
(有人点头表示赞同)
生5:我反对!举无数个例子是不可能的,那得举到什么时候才行?如果每次验证都这样做的话,那我们永远都别想得到结论!
师:我个人赞同你(生5)的观点,但觉得他(生4)的想法也有一定道理。综合两人的观点,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我们每人都来举三四个例子,全班合起来那就多了。同时大家也留心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交换加数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如果有,及时告诉大家,行吗?
【思考】课堂教育机智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一个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发挥教育机智,首先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做了回“顺水推舟”,没有以权威者的身份凌驾于学生之上,更没有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模样威吓学生,在师生共创的平等的气氛中,一切不符合常规的举动都变得那样坦荡与自然。
多么巧妙的回答,多么引人深思的应对!课堂教学是一首流动的诗,随时都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带来新的生成音符。灵动的教育机智,会奏出精彩的乐章;生硬的教育机智,则可能会弹出“杂音”。
由此可见,课堂教育机智的发挥需要课前教师吃透教材,课堂上灵活运用教材,能驾驭教材。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实践、多探索、多总结,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少许多尴尬,多许多乐趣。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不仅具有较高的知识,还具有较高的智商。
参考文献:
《叶圣陶教育文集》
选自林华民编著的《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
皮亚杰(Jean Piaget)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傅统先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出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