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儿童发展的不成熟性决定了其发展具有不同的关键期,在关键期某种需要表现特别强烈,形成了不同的阶段优势需要。从儿童群体发展的一般特点看,儿童的需要具有规律性的递进特征,这也是儿童需要区别于成人需要的主要之处。 对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教师要改进原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从原始认知状态实现不同的人不同的发展。
关 键 词:
需要 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里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理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儿童需要的差异性是其个性化发展的内部动因。将需要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践,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最近发展区”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实现。教师一般认为:一个班级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是共同的,因为同一阶段学生具有相同的优势需要。我们要改进原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要让儿童从母亲的怀抱中挣脱出来,用自己的双脚直立在四面上活动。无论是成败,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因此,课堂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设计出能促进学生共同达到“最近发展区”的活动,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空间,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去探索,去发现,自我感悟。
一、从需要什么入手,给学生留足体验空间
儿童的发展需要知识。但儿童对知识的需要是一种非功利性的需要,即儿童需要知识,但不是为了知识以外的其他目的,儿童求知的目的就在于求知本身——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纯粹是因为对世界的好奇。儿童求知不为功名利禄,不为取悦他人,而是自发的,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发自他们内心。儿童的求知动机单纯,而这种动机又使求知具有可持续性。
在教学13-9时,书上罗列出了4种算法:一个一个地减,减1、减2、减3……一直减到9;“破十法”,10-9=1,3+1=4;13-3=10,10-6=4;9+4=13,13-9=4。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发现一个一个地减和先减3个再减6个这两种算法,全班没有一位同学想到。而对“破十法”和“口诀法”,各有一位同学率先想出,于是我就以两位同学的名字命名了这两种方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大部分同学情绪高涨,很快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能选择自己更为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于是我尝试介绍了一个一个地减和先减3再减6这两种算法,对于采用分、合的方法破解减数,再减3和6,大多数学生还是乐于接受的。而当我说一个一个地减时,还未说完,下面嘘声一片,一位学生站起来嚷到:“太繁了,傻瓜才会这么做呢!”趁机,全班展开一次短暂的讨论,最后大家一致同意采用“破十法”、“口诀法”、“去零化整法”做题,否决了一个一个地减的方法——原因是太繁琐。
这次教学,给我留下了深深地印象。我们教学是教学生,不是教教材,教师要懂得学生到底需要什么,给学生留足思想体验的空间,即便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也懂得就简去繁地道理。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探索出适合自身需要的解题方法,让学生体验思维活动的过程,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实现不同的人不同的发展。
二、把握需要时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动力源泉,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教师要创造性地汲取各种活动对儿童发展的有益性,并根据儿童的需要生成新的、具有促进儿童发展价值的活动。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已经学了几课时了,可是班中还是有一些学生不会算 或者算得很慢。究其根因我发现学生甲不会用“口诀法”,在请他“从15根小棒中拿走7根”的探作中,发现他习惯于“先从10根里拿走7根,再加上5根是8根”,由此看来他喜欢“破十法”。于是我就引导他用“破十法”来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没过多久,他就学会了。学生乙一开始很喜欢“破十法”,但总是算错,于是她就不知道采用哪一种了。后来她试着使用“口诀法”,发现都能算对,于是她就喜欢“口诀法”了。后来我不禁反思:为什么学生甲 喜欢“破十法”,学生乙 喜欢“口诀法”呢?原来,学生甲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不熟练,虽然掌握了“口诀法”的思考过程,却总是得到错误的答案,因此越来越不信任这种做法了,直到后来他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而学生乙倾向于“口诀法”,是因为自身的基础较差,对这种思考方法的接受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领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该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进行不断地选择,不断地肯定与否定,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方法。
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可能需要时间,而这段时间恰恰是他们领悟的过程。这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需要一星期,甚至是一个月,教师应耐住性子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高度。让学生自我感悟,自我选择,自我提高中,以获得情感体验,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三、用有效肯定,让学生达到全面发展需要
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驱使下,对周围世界中任何新颖、陌生或难以理解的事物都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这时孩子需要老师给与积极有效的肯定。老师要满足孩子们的需要,来激发他们去认识、去观察、去思考,从而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需要。
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学生随时可能会闪现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在教学“15-8”时,有一位学生用“8-5=3,10-3=7”的方法计算,当时被我一下子否定了,还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他“5-8怎么会变成8-5呢?”,过后在仔细想想,他可能的想法是:用5减8不够,差3,相当于从10里借3,所以还剩7。只是由于受到表达能力的限制,一时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完全表达清楚罢了。于是我又找到了这位同学证实一下,肯定了他的想法,并奖赏了他。其实更多时候老师就应这样,相信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更具有发散性和独创性。在学生心灵的深处都渴望有一种被认同感,一种满足感,一种成功感,因而我们的老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放下架子,做倾听者,细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给予学生一份成功的希望,与学生一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在自我认识中,自我教育中,自我进步中,获得自我满足,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而言之,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我们的课堂应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需要的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XX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正宪:《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
3、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 教育科学出版社
[小学数学]需要,儿童求知的原始着力点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