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则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学校必须给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学校永远对所有学生负责。
关键字:小学数学;情景化;生活化;活动化;自动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在小学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如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成为走进新课标后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生活走进课堂,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为基础构建知识。下面结合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对策:
创设情景化的学习氛围
教师不是知识的简单授予者,而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建构活动的促进者。数学问题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小学生又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解答问题时常常感到题目枯燥乏味,难以弄清题意,更谈不上理解数量关系,进而影响正常的思维活动。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营造具有现实性与趣味性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观察、感受、实践的机会。巧妙的新课导入不仅起着承上启下,促进知识巩固,深化的作用,更能唤起学生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诱导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出示了学生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生活现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们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我从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而偏要做成圆形的来导入,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找寻答案,他们动手进行了实验,自学了课本,很快找到了理论依据,掌握了圆的特征。此时,我没有就此罢休,继续让他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做成了圆形,联系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再次联系起来。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这样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促进知识的迁移。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情景中的问题,学有用的数学。
2. 提供生活化的学习素材
教学实践表明,数学学习不是一种被动的,简单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在数学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问题原本让学生感到抽象的题意及数量关系,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学习,使数学知识直观化、具体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身边的应用,从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活用”小学数学课堂(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