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绳子构建数学模型的数学教学问题探究 胡金春
摘要:以绳子为背景,搜集百姓之用法,激发学生兴趣,构建数学模型;让学生触景生情,探究类似相关的数学问题。
关键词:绳子;模型;测量;实验;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农村初中存在师资、生源薄弱现象,师生交谈中也经常听到学生对数学的评价:数学课是枯燥乏味的,让人昏昏欲睡。这种评价虽说有点偏激,但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数学教学的现状堪忧。因此,作为一个农村数学教师应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有用的数学问题。下面本人就谈谈如何以绳子为载体,进行数学教学。现采撷数例,以飧读者。
搜集平民之用法,探究数学问题。
农村有句俗语:“带个人不如带根绳”。可见绳子在农村生活中,用途极其广泛,它不仅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数学有着密切关系。
载体一:测量的妙用
农村百姓常常以一根绳子测定墙体的平直,地面的方整,测量建筑物的高度等,其实这些做法跟数学密切相关,不妨作些探究。
案例1:泥水匠在砌墙时,绳子是他们依赖的工具。墙体是否平直,两堵墙构成的角是否垂直都需要绳子帮忙。谁都知道拉紧的绳子是直的,在没有角尺的情况下,把绳子均匀分成12段,然后以3,4,5构成三角形,就可以衡量墙体是否垂直了。木工师傅制门窗、村民丈量土地是否方整,常用一根绳子在对角处拉一拉,折一折,量一量,就知道了门窗与土地是否方整了。
分析:泥水匠的做法是运用数学知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木工师傅测定门窗与村民丈量土地是运用了"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的定理。教学中,教师如能把民用的知识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激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
探究:小明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他发现旗杆上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1m,当他把绳子的下端拉开5m后,发现下端刚好接触地面,你能帮他测出旗杆的高度吗?
载体二:编织中的对称问题
逢年过节,老百姓常以红丝绳编织出各种图案,如“中国结”以表达新年好运来。教学中,教师如能把这些图案展示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就能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图形与变换,解决对称性和旋转性问题。
载体三:圈地求积问题
用一根绳子可围成各种不同的几何图形,如角、三角形、矩形、圆、扇形、椭圆等,使学生从直观上理解数学概念和计算,从而达到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案例2:相传有一位老人家,拥有一大片土地,三个儿子,都长大成人,分家时都争着分地,老人家明智决定让三个儿子以智谋产,于是拿出三根长度均为L米的绳子,分别叫他们去圈地,能圈多少就给多少,于是三儿子便分头行动,老大围成一个正方形,老二围成一个圆,老三围成一个正三角形,你想知道三兄弟谁最聪明吗?
探究:(函数问题)用长为L 米的一根绳子,一面靠墙,围成一个矩形的花园,怎样围才能使花圃面积最大?若围成的不是矩形而是其他平面图形,面积是否更大些?
案例3:“拴羊觅食”问题。 (如右图)有一只羊,
用一根6米长的绳子系在房子的墙角上,绳子另一端固定
在A点,房子的周围是草地,问这只羊最多能吃多少平方
米的草?
分析:此题要让学生知道:羊吃到草的范围构建了怎样的几
何图形,再求出相应的面积。
(羊吃草的面积: π(62+42+22 )=14π米2 )
探究:(面积问题)如图1-1,在草地上有一个正六边形的围墙ABCDEF(不能进入)每边长6m,CD的延长线DG也是围墙,长度为19m,今有一头羊拴在D处,绳长18m,则羊能吃到围墙外______m2的草。
分析:本题是羊拴在正六边形与围墙间还是围墙外不确定,当羊拴在正六边形与围墙间,羊能吃草的面积为:π(182+122+62)=84πm2,如图1—2的阴影部分,当羊拴在围墙外,羊能吃草的面积为:π╳182+π(122+62)=192π m2如图1—3的阴影部分,故羊能吃到围墙外草的面积为84πm2或192π m2。
载体四:求腰围问题:
案例4:山民在砍柴伐木时,经常用麻绳捆扎柴木。如何对捆扎物所需绳子的长短进行估计呢?如果山民上山砍伐7根毛竹(如图1,轴截面是圆形,半径均为R),则捆扎毛竹一周的绳子的长度是多少?你不难知道围在七个圆周上的绳子长度。
探究:有一位顾客买了6罐雪碧,营业员帮他捆成如图2-1所示的矩形,但这个顾客临时改变了主意,准备再买一罐,这时营业员不解开绳子就把第7罐雪碧往里塞,你认为这营业员不解开绳子能塞进去吗?事实上,如图2—1所捆成的6罐雪碧,它的周长为12r+2πr,如果再塞一罐雪碧进去,如图2—2所示,此时周长也为12r+2πr所以可以塞进去,从而认识了两圆位置关系的一些知识。
贴近学生身边的活动,构建数学模型。
载体五:二次函数问题
案例5:(荡秋千问题) 秋千拉绳长3米,静止时踩板离地面0.5米,某小朋友荡秋千时,秋千在最高处踩板离地面2米(左右对称),则该秋千所荡过的圆弧长为( )(重庆中考题)
A:π米 B:2π米 C:(4/3)π米 D:4/3
分析 :本题体现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
即根据需要将某些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求解,把荡秋千问题转化为垂径定理的
几何模型。
如右上图,EF=BH-EG=2-0.5=1.5,OF=OE-EF=3-1.5=1.5,而OB=3,所以在
Rt△OFB中,可得∠OBF=30°,所以∠BOF=60°,∠AOB=120°,易求L弧长=2π,故选(B)。
案例6:(跳大绳问题) 你知道吗?平时我们在跳大绳时,绳甩到最高处的形状可近似地看为抛物线,正在甩绳的甲、乙两位学生拿绳的手间距为4m,距地面均为1m,学生丙、丁分别站在距甲拿绳的手水平距离1m、2.5m处,绳子在甩到最高处刚通过他们的头顶,已知学生丙的身高是1.5m,则学生丁的身高为(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右图所示) ( )(济南市中考题)
A:1.5m B:1.625m
C:1.66m D:1.67m
分析: 本题是一道二次函数的应用题,
它以学生熟悉的跳大绳为背景,使学生
感受到数学的应用性与趣味性,解题的关
键是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而学生丁的身高就是
当x=1.5米时函数y的值。设抛物线解析式为
y=ax2+bx+c由题意得A(-1,1)、B(3,1)、C(0,1.5),
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 x2+ x+ ,
当x=1.5时,y=1.625,故选(B).
载体六:统计量问题
案例7: (跳小绳问题) (2004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题)为了解初三文档班学生1min跳绳次数的情况,某校抽取了一部分初三文档生进行1min跳绳次数的测试,将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可得频率分布表:
组别 分组 频数 频率
1 89.5-99.5 4 0.04
2 99.5-109.5 3 0.03
3 109.5-119.5 46 0.46
4 119.5-129.5 b C
5 129.5-139.5 6 0.06
6 139.5-149.5 2 0.02
合计 a 1.00
(1)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_____,样本容量a=_______
(2)第四小组的频数b=______,频率c=______
(3)若次数在110次(含110次)以上为达标,试估计该校初三文档生1min跳绳次数的达标率是多少?
(4)在这次测试中,学生跳绳次数的中位数落在哪个小组内?
分析:根据频数与频率的关系,可以先确定样本容量a,再求出第四小组的频数b和频率c,结合频率分布表,易知达标率和中位数的位置。 此题结合跳绳活动考查频数、频率、频率分布等概念,并由此引出中位数、达标率等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频数与频率、频数与样本容量的关系找出确定相关量的突破口。
载体七:三角函数问题
案例8:(放风筝问题)三月是放风筝时节,当一定长度(Lm)的绳子与地面成
角, 风筝的高度是随角度的增大而升高等设计数学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增减性的理解。
从学生操作实验中探索计数问题
载体八: 古代有一个数学家伏羲氏,以结绳记数,即在绳子上打一个结表示一个数。而古埃及人用带结的绳子就能拉出直角来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就是把绳子均匀打12个结,将其围成三边分别是3,4,5的三角形,因为32+42=52所以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案例9: (2005年河北省)一根绳子弯曲成如图1所示的形状,当用剪刀像图2那样沿虚线a把绳子剪断时,绳子被剪成5段,当用剪刀像图3那样沿虚线b(b∥a)把绳子再剪开一次时,绳子就被剪为9段,若用剪刀在虚线a、b之间把绳子再剪(n-2)次剪刀的方向与a平行,这样一共剪n次时绳子的段数是( )
(A)4n+1 (B)4n+2 (C)4n+3 (D)4n+5
分析: 本题将等差数列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猜想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动手操作,按要求分别剪1,2,3,4刀绳子分别被剪成5, 9,13,17段,可以发现每多剪一刀,绳子便多出4段,然5,9,13,17……是一个等差数列,容易猜想出本题的结是4n+1,故应选(A)。
针对这样计数的问题,教学时引导学生探究:
探究1:(拉面问题) 你喜欢吃拉面吗?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合,再拉伸,反复几次,就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了许多细的面条,这样捏合到第____次后拉出128根面条。(济南市中考题)
探究2:一根拉直的绳子从中剪一刀被分成两段,但是如果将一根绳子对折后再剪一刀,绳子就变成了三段,将一根绳子对折两次后再从中剪一刀,绳子就变成五段,将一根绳子对折五次后,再从中剪一刀,绳子就变成了( )
(A)17段 (B)33段 (C)54段 (D)65段
学科知识渗透探究
案例10:“猴子爬绳”。一根绳子穿过无摩擦力的定滑轮时,其一端悬挂着一只重10磅的砝码,绳子的另一端有只猴子,同砝码正好取得平衡。当猴子开始向上爬时,砝码将如何动作呢?(不计绳子的重量)
教学中,教师能利用学科知识整合到数学教学中,扩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去探究:有一只猴子在拉吊桥,当吊桥拉到与水平成30°(或60°或90°)角时,绳子应拉下多长?
除上述列举之外,还有纤绳过河,遮阳篷的起放,食品盒的包装等都离不开绳子。以绳子为载体建立数学模型,在新课标考题中也时时出现。教师在教学中,能融会贯通,旁敲侧击,改变传统问题呈现信息的方式,变“直接信息”为“图形信息”,变“封闭”为“开放”。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出发,以贴近现实生活中的事和物为载体,结合教材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思维,真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之美,学数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XX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正平.现实生活中的分类问题.数理化解题研究.2006.12
曾庆丰.新课程下数学建模教学.中学数学教育.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