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 数学组 张怡
作为一名新教师,虽然没有传统“学服从教,教服从考”的“应试教育”的教学经验,却是经历这样教育成长的一代人。传统教育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接受同样的学习任务,回答着同样的问题,做同样的作业,迫使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完成任务。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发生了转变,多了民主性、少了强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动性,另外,教师指导教学的思路发生了变化,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索、创新,这是师生互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没有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却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减少了机械模仿,没有了强制手段,减轻了学习压力,一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
起初在课堂上我总是想着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每次讲授新课时,新的概念我总是让学生先发现例子中的规律,再总结,然后试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概念的表述。这种让学生自己体验问题的发现过程,确实把学生引向了自主探索,自由发挥发展空间里。逐步摆脱书本的束缚。在感受这样教学的快乐时,我也在课后的测验中发现了问题,课堂效果与课后评价有一定的差距,似乎有些脱节,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不得不让我开始思考,课堂教学中我忽视了什么?
不久,一次,老教师来听我的课,她提的一个问题给了启发,看似很活跃的课堂上,我提问的次数和我提问的人数却相差甚远,这就说明,我所提问得学生总是围绕着几个人,真正在课堂上受益的大部分是这些学生,很大一部分不善于表达,和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就被我忽略掉了,没有了参与,自然也就没有了收获。从前的被动的接受状态几乎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而现在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渠道,自由的发展空间,是化被动为主动,从有形到无形,很多活动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参与,这就让教师很难控制了。
但是,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个原则是不能违背的。
了解每一个人学生的特点这是第一步。通过观察,聊天,我发现学生的其实都是很想能参与到课堂中来的,但是本身的基础和思考能力的差异,使得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反映时间有了一定的差距,加上不够自信,在课堂中,一部分学生就很难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反而更加不自信。让这样的学生能在思考参与中感受到自我的价值,我想才能把他们带入到我的课堂中来。
那如何做到这点呢?我想课堂练习及思考题的设计是很关键的。在课堂练习及思考题的选择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好题目的难易程度。太简单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太复杂了,学生又会觉得高不可攀,因此放弃,都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大多数学生们都喜欢老师提出一些“跳一跳,够得着的果子”,有一定难度,但通过艰苦的思考,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他们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会更加激发对进一步学习的渴望。形成学习过程中的“引起兴趣—探索新知—问题解决—激发兴趣”的良性循环。再有,及时反馈、评价,适当鼓励表扬也是很重要的。事实上,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有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通过及时地反馈,学生既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又可以看到自己的问题,及时更正,增强上进心,因此这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适当的给与表扬与鼓励,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一种肯定,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上进心,从而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总之,教师应当“松绑”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激励学生敢于创新,促进学生主体的自主发展,做到“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自主地发展,就要求学习目标的自主化,让学生根据现有的认知水平选择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使得各层次的学生在各自得起点上均得到发展。
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 数学组 张怡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