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促进数学课堂师生合作学习的策略
摘要:树立“合作学习”的教学思想,强调师生合作与交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铺垫师生合作;精心设计课堂,开辟“窗口”,激发师生合作;建立互动小组,纵横合作学习,密切师生合作;重模型构建,抓学用结合,推进师生合作;给实践探究,抓创新学习,升华师生合作;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尝试探究,开拓思维,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素养。
关键词:合作学习 师生和谐 探究提高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数学学科教师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要求教师更主动自觉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以便能更及时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要重视加强师生的合作与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抓好师生间的合作学习,共同营造“师生共同解决型” 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师生合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导师生和谐气氛,让学生要合作活动中欣赏数学美,享受数学美。下面我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合作谈谈我的看法: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铺垫师生合作
《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合作教学认为,教师与学生是合作关系,是朋友关系,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视他们为合作伙伴,而不是单纯的受教育者。我曾对所任班级的53名学生做过调查,调查表明:有39名与最喜欢的学科的任课教师关系是“很好”或“好”,同时又对这些学生作进一步的了解,结果发现这些学生的所喜欢学科的成绩或是很好或是进步最快,并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也最浓。相反,那些与任课老师关系处理不好的学生的学科成绩或是很差或是退步很快,缺少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甚至也有干脆放弃的。可见,良好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氛围的关键所在,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及成果,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非同异常的影响。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师生进一步合作,提高课堂45分钟效益的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尊重学生的人格,从爱心出发,倾听学生的心声,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平等对话、坦诚交心,共同创设情感课堂,保持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通畅和师生互动的和谐,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当学生上课有犯纪行为或注意力分散时,不该当众指责,而应用暗示方法提醒他注意,并通过下课后的个别交流,使其愉快地接受批评,改正缺点,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达到教育目的,同时激发他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共同营造成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铺垫好师生合作学习的情感基础。
二、精心设计预设,开辟“窗口”,激发师生合作。
《新课标》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作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课堂的设计者、学习目标的引导者和学习群体的协作者。要求老师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在注重养成学生良好的智力品质的同时,也应重视教师自身根据教学内容寻找、搜集和整理教学资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并设计好恰当的学习活动和行之有效的的学习方式,并采用旁征博引的方法为学生开辟“窗口”,向学生展示数学世界的精彩;创设一些恰当的悬念,让学生带着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愿望去学习,造成一种解决问题的积极状态,来调动学生内在动力,实现师生的自然合作;同时,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充分表现,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精心设计好课堂内容,为学生开辟好“窗口”,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师生“合作学习”处于积极状态。
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节课中,就设计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一声扑通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两声扑通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三声扑通跳下水;┅ n只青蛙n张嘴 ┅ ”。谁能把儿歌的内容接下去?引入课题,学生热情高,兴趣浓,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数学美也有了很好的展示,为学生的积极参与课题的进一步深入开辟了“窗口”。可见,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师生合作的频率,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欲望,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建立互动小组,纵横合作学习,密切师生合作。
小组讨论就是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可以说,小组讨论是点燃学生求新思维和求异思维较有效的一种办法。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时可采用“410”的办法:根据小组讨论应遵循的有关原则,把全班学生按数学成绩四人一组进行分组,每组位置尽量排在前后排,也可由学生自由组合。组员由一名成绩较好的学生、两名成绩中等的学生和一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组成,分组做到同类异质,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同时在课堂中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有讨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展开充分讨论;课堂结构基本采用“导入—提问—讨论---评析”的模式;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往往会激发出更多的想法。如:在讲“有理数加减法”时,面对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又喜欢看NBA篮球比赛,更崇拜中国篮球明星姚明,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故特设计了一个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大家是否昨天看了由我国篮球明星姚明率领的休斯顿火箭队与洛杉矶湖人队的NBA比赛?学生齐回答:看了,挺精彩的又挺紧张的。这一提问马上吊起大家的兴趣。借机我就设计下一个问题:在昨天的比赛中,上半场一、二节休斯顿火箭队共输了15分(记为-15分),下半场三四节共赢了25分(记为+25分),该队最终是胜(输)了几分?并启示学生列式:(-15)+(+25)=+10。然后要求学生仿例,分小组编尽可能多的习题,看哪个小组编的题目新、特、异,渲染课堂气氛;同时作为老师扮演好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加入到他们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去,并合理处理好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合作,当好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活动结果表明学生都希望自己有所表现,各小组争先抢答,深思求异,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学难点、重点、教学目标迎刃而解,课堂效果不言而论,师生关系进一步密切。
当然要进一步密切师生的合作关系,更要求教师精心钻研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推出更多生动活泼的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习形式。如:小组表演式、小组抢答式、小组辩论式、小组学生当老师式等等,以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的开放性课堂,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创新意识,纵横相互间的合作学习,实现共同发展。
四、重模型构建,抓学用结合,推进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的今天,数学学科教育的“应用功能”已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学以致用”重视课堂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建构数学模型,让学生明确数学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学好数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然,分析自然,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循循诱导,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愉快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自行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能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模型构建,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借助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把课本知识转化为直接经验并延伸到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
如:例1、一位美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立体模型素描教学时,把14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摆在课桌上成如右图形式,然后他把露出的表面都涂上不同的颜色,则被他涂上颜色部分的面积为 ( )
A. 33分米2 B.24分米2
C.21分米2 D.42分米2
分析:本题是一个实际问题,看似非常复杂,往往学生一开始会自上而下,自左而右凭经验逐个解决,这样既费时又很难保证解对。实际上它可以抽象成数学模型,从它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上进行分析,借助已学的三视图知识,便可以快速解出它的正确答案:A
例2 、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用手指练习过数数. 一个小朋友
按如左图所示的规则练习数数,数到2006时对应的指头是
_____________ (填出指头的名称,各指头的名称依次为大
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
分析:这是一道学生很熟悉,又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的实际 生活
中的游戏,故可借助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师生互动,
归纳到数学问题上来,通过游戏规则便可很快找到它的规律,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求得
它的正确答案:无名指
通过上面两个例题可见:合理挖掘课内外学用结合的素材进行教学,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并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这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较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又能推进师生间合作,何乐而不为呢!
五、给实践探究,抓创新学习,升华师生合作。
新课程倡导教师进行探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归纳探究结果的能力。初中数学中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归纳,从中获得合理的科学结果。数学学科中的探究性性教学,是以数学为基础,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从中懂得数学的重要性,懂得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重要性。
对学习者来说,凡是能凭借自己的见识、经验、能力独立地发现他未曾学过的数学知识,提出自己新颖的见解、思路、方法和设想,都属于创造性地学习,是创新精神的表现,是难能可贵的。作为老师就要抓住这一契机,加强师生的进一步合作,及时的变换角色,主动参与到他的探究性活动中去,通过相互间的互动,及时掌握从中的数学知识,拓宽他的思维和活动空间,实现师生共同学习的升华。如:在我们刚学函数图象时,班中有一同学就提出一个问题:“老师,你不是一直强调生活实际中提炼数学问题吗?今天我在想一个乌鸦喝水故事的问题:一个紧口瓶中盛有一些水,乌鸦想喝,但是嘴够不着瓶中的水,于是乌鸦衔来一些小石子放入瓶中,瓶中水面的高度随石子的增多而上升,乌鸦喝到了水,但是还没解渴,瓶中水面就下降到乌鸦够不着的高度,乌鸦只好再去衔些石子放入瓶中,水面又上升,乌鸦终于喝足了水,哇哇地飞走了。我想如果设衔入瓶中石子的体积为,瓶中水面的高度为,那么上面故事情节的大致函数图象怎么表示呢?”。
面对学生的探究,我心里明白用已学内容还不止于解决这一问题,
但我心理感到无比高兴,就主动与他们一起共同合作分析,最终将答
案分析出来(如右图),他们非常兴奋,我们之间这一愉快合作促使他
(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究,如“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最
短距离的测量”等等。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
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大胆的猜想、探究,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所期望的。
总之,新课标下强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在认真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加强新型师生合作学习的策略,让学生能在合作、探究中认识更多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课堂教学效率稳步提高。
主要参考文选:
1、施良方编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01年3月版
2、韩绍祥编 中小学教材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6年第三期版
新课改下促进数学课堂师生合作学习的策略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