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学环境中对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之二
徐青
随着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刻变化,尤其是数学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带来的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拓展,自然就会生成更为开放、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有效利用起来,促进学生更高水平的互动生成这将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的三大难题:
“替代思维”导致资源的封闭
现今的数学课堂中“替代思维”仍是随处可见,主要表现为三种现象:第一,教师替代学生的思维;第二,机器替代学生的思维;第三,个别学生的思维替代多数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必然导致的是大部分学生思维上的依赖和顺从,必然导致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变得狭隘和封闭。
“滞后采集”导致资源的流失
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于生成性资源都有自己的处理方式。然而,“黑板+粉笔”,甚至“电脑+投影”都没有办法把丰富的生成性资源及时捕捉、整体展示出来,因而要么只能选择个别的资源用于教学,要么浪费时间割裂地展示和讨论。总之,缺少技术支撑而导致了资源流失和低效利用。
“低劣回应”导致资源的僵化
即使有了这些资源,如果没有教师更高质量的回应反馈,那么资源也仅仅是“死”的,它本身是无法进行自我提升的。如果这些基础性的生成资源无法让其在学生的思维中“活”过来,那么学生的学习活动只会是低水平的重复,而形不成高水平的生成。
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的策略与方案:
面对“三大难题”,我们的解决策略与方案如下:
准确判断——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的前提
面对数学课堂教学中丰富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走进学生,去判断分析:哪些类型的资源更具有价值?对此,我们的评判标准有三个:一,是否有典型性;二,是否能促进更高水平的资源生成;三是是否能推进教学过程。由此,我们认为以下三种生成性资源要首先关注:
第一,具有统一性的多样资源。当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下放到学生时,我们会发现,对群体而言,学生思维呈现出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水平认识的丰富性。但对个体而言,认识的角度和水平往往又是狭隘的、单一的和有限的。因此,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的需求来说,需要教学中选择具有统一性的多样资源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整体感悟各种方法的独特以及丰富多样后面的“统一”。这种统一性的多样资源在数学教学中非常普遍(如算法多样化、开放性问题解答等),但却是最有价值的“组资源”。
第二,具有独特性的个性资源。在学生已经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的基础上,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巩固已经形成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敏锐捕捉典型的个性资源,拓展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认识,使之更具有灵活性和全面性。
第三,具有典型性的错误资源。在一些教学中,教师往往害怕学生出错,因此步步引导,层层把关,先教师示范,再优秀学生示范,教学是一帆风顺,错误资源很少有表现的机会。其实,典型的错误资源是学生学习的真实表现,是极具价值的教学资源。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现场,学生生成的资源构成极为复杂,因此教师更应敏锐地判断分析资源。
比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画圆是一个难点,不突破这个难点对于学生真正体验圆的整体特征和主要特征非常不利。以往教师、优秀生示范几遍都有同学画不好。于是,我设计了两次画圆体验:
第一次画圆:学生自己尝试画圆。(要求:如果一次画不成功,不要擦,在边上重新画。)学生画时,我收集了两组资源:
第一组:学生画出的失败作品和成功作品。问:猜一猜,为什么这些圆会“咧着嘴”?
图1 图2
生1:可能针尖和笔尖的距离动了。
生2:可能会因为针尖移动了,而导致圆画不完整。
生3:也可能是本子移动了。
……
第二组:学生画圆的姿势正误对比。问:哪一位同学的画圆姿势是正确的,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确了画圆时要注意的要点。
图3 图4
接着,教师示范画圆,这时学生注意力集中,并会有针对性关注画圆的三个注意点。
然后再让学生第二次画圆,边画边思考:如果画法正确,可能画出凹凸不平的曲线图形吗?可能画出扁扁的椭圆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