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765
初中数学协同实验室的设计和技术构建研究
[摘 要]
针对目前的研究与现状,本文对相对得到较少关注的初中数学协同实验室的技术构建进行初步设计与探究,力图在初中数学中构建协同实验室,让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讨论交流、协作竞争、角色互换等,多层次的展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强化教学反馈,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与外部环境的协作与交流,更好地展示教学过程。
[关键词] 协同实验室 技术架构 功能
一、协同实验室的理论基础
协同实验室的理论基础源于经济学上的补偿理论Complementarity Theory,它将一个协同实验室用户的网上价值与设计特色连接起来,提供了一个对用户有驱动价值的理论基础,并选择设计特性而扩大了网上用户的价值。在协同实验室的设计上补偿理论建议:当协同实验室通过开放的界面提供一套相关补充因数时,应加强使用者的方便性,减少耗费在使用系统上的时间和费用。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设计协同实验室时要实现同步和异步交互协调,也要通过有组织的信息资源、研究资源链接能力来有效地发布信息。
协同实验室是对真实环境和虚拟实验平台的集成,它实现了基于网络的问题求解过程。传统的做法是学生进行操作,教师检验最终结果,而很难对学生的分析过程进行观察,在网上协同实验室中,学生可以与学习伙伴一起进行实验,并通过模拟观看到实验结果,直到他们认为方案成熟以后,就可以转移到真实的环境中来完成,以验证真实的情形。
通常我们所理解的数学教学是以班级上课制为表现形式,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为目的,由相对固定的数学教师和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围绕特定的数学课题进行的教学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协同实验室的理论方法,数学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大家由被动的听课变成主动思考,同学们分组相互交流,优等生可以带动差等生,容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兴趣。
协同实验室在技术构建方面国内外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