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168
校本课程“生命化教育”的开发和实施初探
—以强埠小学校本课程“生命化教育”为例
[摘 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广大基层学校来说是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本文以强埠小学校本课程“生命化教育”为例,从生命化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实施策略及成效讨论等方面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校本课程 生命化教育 开发策略
一、生命化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从学生状态看
人的生命是道德的载体,没有生命,自然就无道德可言,不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自然会落空。教育的起点是人,教育人的前提是要认识人,理解人。调查统计表明:中小学生因意外失去生命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在地球上消失。
这几年,我校虽无学生伤亡事故发生,但是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积极性方面明显存在不足,在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也较为严重,单亲家庭子女比例越来越大,隔代管理、留守儿童较多。
(二)从教师方面来说
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过大的压力造成教师烦躁倦怠、无奈、不安的情绪,漠视自己的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缺乏对自己精神家园的建构和生命远景的规划设计。甚至于个别教师对人生消极悲观,对工作不思进取,只是把教师职业作为生存的手段,职业精神严重缺失。
(三)教育的现实情况
在当下,教育教学对学生生命状态关注缺少。教学中存在着严重忽视学生生命存在的心理现象。学生的焦虑、自卑、需要、体验,似乎与我们教师没有关系;教师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使得课堂机械、刻板、单调和乏味,缺乏对智慧的挑战,课堂教学缺乏生命活力。
师生关系疏离。教师把学生当作一种监管对象,学生略有“越轨”行为,轻则训斥,重则被罚站于教室后面,有的甚至被赶出教室,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和心灵。
班级管理形式僵化。班主任缺乏生动活泼而富有个性化的管理方式,作为学生道德生命基础的活动,班主任却很少去研究思考。在班级里,没有幸福感和快乐的生活体验。
管理侧重关注教师的工作过程和绩效,过份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付出,常用“蜡烛”比喻教师职业,着力刻画其奉献的一面,似乎教师只能在燃烧中照亮别人,在“成灰”中掩埋自己。关注生命,让学校成为快乐生命的家园,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呼唤。这一切,呼唤着“闪现人性的光辉、提升道德的情感、揭示生命的真谛”的学校“生命化教育”。
二、生命化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
(一)学生
生命教育重要主旨是使学生个体在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艺术化、智力、创造性、体力、艺术审美诸多方面获得发展,使学生完成艺术化人生的建构。
1、学生能认识生命的过程意义,体验生命的美丽,享受生命的喜悦,爱惜生命,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能把学习作为个人的生命成长需要,能主动、自主地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努力为一生的幸福奠定知识、智力基础。
2、学生行为自律,礼貌待人,乐施于人,愿意参加团体活动,具有团队精神,人际关系良好。能自我教育,并能接受或改善自己的优缺点。乐观进取,勇于面对挫折,笑对人生。
3、学生思维开阔、想象丰富,具有求新求异的创造思维能力。能勾勒出自己的生命前景,并能为实现计划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