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686
追求自然本质 实施有效教学――对当前小学语文“第一课时”一些现象的理性思考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第一课时在平时的教学研究中显然被忽视了。教师在教学时简单程式化地处理,让第一课时越位、错位并乏味。我们认为,根据语文学习规律,第一课时应唤起阅读期待,有效初读文本,落实字词目标,开展质疑问难。按照学生阅读的习惯,第一课时的教学应激发兴趣,产生期待;放手试读,读有成效;再读课文,落实基础;抓住重点,留下悬念。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上得不伦不类。第一课时的教学,成了探讨中的一个空白点。很多老师面对第一课时,往往无所适从,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名堂,总之,第一课时难以把握。阅读教育教学研究书籍和报刊杂志,也很难找到教学研究人员、专家学者从理论的高度和实际的操作上给一线教师明确的指点。不可否认,语文第一课时被忽视了,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结果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寻味的第一课时现象。本文试对第一课时的研究情况作一个简单的阐述。
一、明确第一课时的目标与内容
语文第一课时学什么?怎样更准确地给第一课时定位?语文第一课时该怎么上?许多教师心存疑虑,但又不知如何下手。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课到底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要训练学生的到底有哪些项目,这些项目的先后次序该怎么样,反复和交叉又该怎样……诸如此类,现在都不明确,因而对教学的要求也不明确,任教的老师只能各自以意为之。”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前一个“法”是由学科性质、学科学理构成的基本原则,后一个“法”是具体的策略方法。叶老的话告诉我们,基本的教学内容和环节要有科学的方法和次序可循。
阅读教学应该是有起点的,每一课时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应该有自己的课时重点。从我们的家常课看,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课文内容梗概、理清文章脉络,应该是第一课时的内容。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说:“让每一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
在新课程颁布实施以前,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许多语文老师都非常重视第一课时的教学,这源于那个时代阅读课的目标设定。现在称为三维目标。那时大纲将三维目标分开表述,先是认知目标。它主要解决整体感知课文后字词的立即段落的划分、段落大意以及主要内容的归纳等,当然课文一定要读熟。其次是能力目标,这主要解决学生对文本感悟及语言运用的能力。最后是情感目标,主要体现语文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正因为对目标分层把握,所以许多老师对第一课时不敢怠慢,有了第一课时的扎实,进而学生才能顺畅地走进文本,真正与文本实现零距离的交流。
(一)几种第一课时的现象
现象之一:空中楼阁――越位
学生不能对文本进行充分的读,有的只是读一、二遍课文,有的只是读了文章一、两段内容,就去理解、感悟文本,探究文章内涵、品味语言文字,学习遣词造句,结果是学生读不准字词,读不通语句。试想:这样我们的孩子究竟拿什么去进一步的学习。至于品评文字,体会情感,升华思想,那也只能是教师心中的空中楼阁。
现象之二:喧宾夺主――错位
或展示资料,交流收集成果;或导入新课 ,指导写字,或纯粹读文,一而再三读…… 语文课变成了单纯的资料展示课、写字指导课、朗读课……第一课时让学生远离文本,游离于文本之外,失去了语文课堂的本真、产生了错位,第一课时教学没有了重点,失去了重心,随意性很强。
现象之三:墨守成规――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