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573
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操作有效性的思考
[摘要]动手操作既是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创设有效的操作情境,注意操作、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有机结合;要恰到好处地选取操作对象,把握好操作的时机,设计好操作的程序,让动手操作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 动手操作 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的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我们要改变以往在数学课堂上学生默默观看,教师忙忙碌碌操作演示的被动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在多种感官的协调下有所发现,有所收益。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重视操作活动,用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
一、 动手操作教学模式的界定
动手操作模式作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子模式,从属于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来设计问题情景与操作内容,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中,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