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704
知识在教学的“同频共振”中愉快获得
[摘 要]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综述了“同频共振”效应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的重大影响。首先浅析了同频共振效应产生的心理依据。接着从思维共振、情感共振和活动默契三个方面深入的探讨了“同频共振”效应表现的具体形式。其次,对诱发的途径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应用层面的几个注意点。
[关键词]同频共振 思维 情感 活动 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段话,是对“同频共振”规律也是对师生同为主体,共同发展理论的最好诠释。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顺应课改的大潮。“同频共振”则是当代教学的一种美好境界。
一、“同频共振”效应产生的心理依据
“同频共振”原属物理学概念,是指两个物体由于振动的频率相同,一个物体振动会引起另一个物体相应地振动。在课堂教学中,“同频共振”是指当教师的教学艺术与学生的思想认识达到同一“频率”时,师生间就会产生认识、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共振”或“共鸣”,既会出现师生双方的思维处处呼应,时时合拍,步调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如果能够与学生在教学中配合的如此和谐、默契,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更为优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