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106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落实语文素质教育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原则,但现在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满堂问”的教学,虽然看似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但所提的问题只是流于表面,不具备思考性、启发性、探讨性,更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得到尊重。面对当前的重课堂教学,轻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的状况,在素质教育鲜明的思想指导下,掩卷而思,笔者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突破口来具体落实语文内素质教育做了一些努力和探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生主体 素质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课堂环境越宽松,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就越充分。因此,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既是学习知识的前提,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当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就会促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一条基本原则。然而,时至今日 “满堂灌”的教学虽不多见,但“满堂问”的教学却屡见不鲜,这种表面看似热闹,似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实质是许多问题都是不加思索就能回答,所提问题根本不具有思考性、启发性、探讨性,更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还有的教师常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来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但遗憾的是,学生刚转过身,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这样的教师无非是想表明课上增加了讨论形式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机会,但由于没有舍得给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得到尊重,或者只能说是走过场。而对这样的几种教学形式,和当前重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