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144
优秀教师激励后进生策略研究
[摘 要] 掌握后进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形成原因,探索激励方法。关注和转变后进生既是“以人为本”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教育平等原则的重要举措。后进生孤单失群,他们抗争—失败—再抗争,以致恶性循环,陷入心理危机中。其形成原因有学生自身、学校教育、家庭社区等多方面。为此,教育者应采取有效措施,重塑后进生的健康心理,优化人际关系,用爱、信任、耐心陪伴他们走出困境。
[关键词] 激励后进生 策略 研究
一、后进生及其形成
在一个班级人际关系的中存在着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在班级中享有极高威望和极大信任的儿童,被称之为“宠儿”“明星”。另一个极端是在班级里愿意与之交往者甚少、性格孤僻的学生。其表现为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过去人们把他们叫做差生,被称之为“低能儿”“孤星”,现在称为后进生。“后进生”就是素质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相对滞后的学生,是就某个学生群体而言的相对概念。通常情况下最突出地表现在品行和学业成绩等方面相对滞后,按照素质教育的标准,不应局限于品行和学业成绩这两个方面来评判一个学生后进与否。“后进生”既指素质发展相对滞后的个体,也指素质发展相对滞后的群体,转化后进生工作面临的不仅是个别人,还可能是一部分人。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用素质教育的标准来看,“后进生”与“非后进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初步调查,这类儿童在所有学校的班级普遍存在,约占1/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