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789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摘 要]长期以来,辛勤的中小学教师在九年义务教育这个舞台上不计报酬、甘于奉献地演奏着一曲曲赞歌。在这广大的舞台上,也有不利于中小学教师成长的因素,中小学教师在越来越重的社会责任面前,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应引起教育界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本文首先从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目的和意义展开论述,进而充分引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有关实证数据及相关媒体的个案报道,阐述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然后笔者根据教师健康现状分析了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因素 。最后,从三个方面简要地论述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策略与途径。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心理健康 红烛 尊师重教 自身修养
一、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目的和意义。
教师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担当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承载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教师的工作性质和自身追求,决定了他们应该是社会中的一个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群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工作所凭借的资源和手段。教师其个体的心理健康已经远远不是其个人的私事,而是直接影响他人人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群体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对教师压力的研究和调试方法值得我们去积极探索。
长期以来,教师因其在教育工作中巨大的身心投入和付出被人们誉为“红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于是,许多教师把身体的透支、心理的劳损等视作自己取得工作成绩的必然代价。在近几年的师德报告中也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例子。认识上的误区常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应该说这些教师是可贵的,但却是有缺陷的。其实,教师的教育业绩并非一定要以身心健康的损伤作为代价。我们在一些优秀教师身上看到了教育业绩和身心健康的和谐统一,他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能抵御世俗的污染,纯洁高尚、幸福乐观、健康长寿。反过来讲,没有身心健康这一基础,教育业绩的取得也就丧失了依据。很难想象,一个身体健康状况糟糕、连基本的工作时间都难以保证的教师,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也很难想象,一个连自身心理都不健康的教师,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这些年,社会非常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媒体对教师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