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023
疏导农村未成年人心理障碍的教育选择
[摘 要] 在国家教委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泛观注,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部分未成年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造成这一心理缺陷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所采取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措施有很大的关系。本文拟从社会现状、导致未成人的心理障碍的相关因素及教育选择上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未成年人心理障碍 因素 教育选择
当前,人文法治还不能完全替代社区伦理行为准则的各个家庭,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部分未成年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造成这一心理缺陷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所采取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措施有很大的关系。本文拟对未成年人心理障碍疏导的教育选择进行一些初探。
一、目前未成年人有心理障碍的社会现状
1、农村相对封闭的自然村落,让未成年人以乡土心理封闭自我
在农村,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①二元经济社会,虽然进行多年的综合性改革,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农村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农村相对封闭的自然村落,村民依然遵循农村特有的村落社区伦理行为准则的道德规范为主,是村民的双向沟通和对双方意愿的确认。
由于村民接受文化教育普遍少,劳动技能低下,无论是务农还是外出务工,他们都是从事低收入的苦力劳动,这一弱势群体并没有在国家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利益调整中获得福利保障。他们不但不适应社会的各种变革,更让他们趋于边缘化。在农村家庭基本生活无法保证和农村教育资源不很充分的情况下,大多数未成年人走出校门在家务农或外出务工是很正常的。人们不会在意他们过早地走上社会的内心感受,更没有在自己感到无助和需要把握自己时,得到家人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爱和心理疏导。因此,是村落社区以伦理行为道德规范的方式,引导农村未成年人走向成熟,而不是社会公共基础教育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促成的结果。
未成年人不成熟的心理素质在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下,没有得到休整和心理辅导时,很容易让他们的心理不平衡并产生扭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问题和情感缺失对自控能力差的人会走上极端行为,甚至有暴力倾向。而少数有机会接受中等、高等教育的文档生走上社会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让已走上社会的初中和小学未成年人成为一种无为的心理暗示。因此,国家颁发《义务教育法》和《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在农村福利未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很难得以全面贯彻执行。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务工的农村未成年人未进行应有的教育,社会公共教育资源不可能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各种周到救助。
农村的老年人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农村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大,由于受自身阅历和学识的期限,不明白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对自己的子女有多重要,只是按自己的情绪和意愿以长辈对晚辈的方式进行说理。由于两者之间的情绪反应以亲缘维系,没有双向交流或少沟通,因而没有意识到子女有心理障碍,只觉得是情绪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