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025
【摘要】在工作中,我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现在的孩子太缺乏爱心、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如今的幼儿教育,崇尚个性自由发展;但是由于教育的误差,幼儿的个性在不适当的“膨胀”;特别是独生子女,他们得到太多的关注和爱,却不懂得爱别人,严重缺乏同情心。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漠不关心的表现,已经明显凸现出来。比如:当看别的小朋友摔倒了,他们会哈哈大笑;看到蚂蚁,会毫不犹豫地踩踏;看到小树,会顺手折断;这类事情在幼儿园随处可见。【关键词】幼儿 爱心 同情心 培养 在报纸杂志上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报道,有的子女婚后对父母不孝敬,甚至虐待,严重的逼人致死,可是在他们年幼的时候,父母对他们关怀备至,倾注全部的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社会现象呢?主要是他们在幼年时期未能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父母对子女爱的情感只是单向地输入,而不双向交流,父母把爱倾注给幼年子女的同时,没有培养孩子也去爱父母、爱别人。不孝之子认为别人爱他是天经地义,而他却不用去关心和爱自己的父母、家人和同伴,不会体谅别人的痛苦和不幸,他只学会了接受爱,而没学会付出爱。 一、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幼儿同情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也不是幼儿园教育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共同配合。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同情行为在家庭里社会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若家庭里没有同情行为,那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家庭就不能成为家庭;若社会里没有同情行为,尔虞我诈,人人自利,社会也不成社会.”家庭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开展感恩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们就积极地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感恩教育。 1、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首先让他们学会感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孝敬老人,同情弱者,要经常让孩子看到父母是怎样关心同情帮助别人的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
2、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就要记在心里,发自内心的说谢谢。因此,我们指导家长在家里或其他地方,当孩子接受到礼物或帮助时及时提醒孩子说谢谢,使“感谢”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3、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学龄前儿童其实已经准备好参加各种活动了,这时父母要向他们展示如何去做。分派家务。帮助别人的习惯应从做家务开始。孩子喜欢展示自己的能力,因此分配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布置餐桌等。父母可以制作一个进度表,让孩子知道自己每天需要完成的家务。当孩子问为什么自己要做家务时,家长可以回答说,“我们都是家庭成员,帮助家里做事,其实是在帮助自己。” 二、如何增强“爱心”与同情心 端正教养态度,防止溺爱溺爱是一种无原则的教养态度,容易滋生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一味的满足,一味的迁就,百依百顺。研究者曾将上海的父母与日本父母教养方式作比较,他们发现上海父母强调父母要爱孩子,关心孩子;日本父母则把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作为好父母的首要条件。爱孩子是人类的天性,孩子也离不开爱。但是,如果这种爱不是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给予的,就将演变为溺爱。例如:孩子在吃饭时把在最爱吃的菜都抢到自己的面前,你是一笑了之呢,还是坚决制止呢?这就是一个教养态度的问题。 三、在游戏情境中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曾说过:游戏是培养儿童高级情感的最好途径。创设情境,通过游戏让幼儿直接参与,加深情感体验。有一天,课间休息。我坐在小椅子上正和几位小朋友聊天,忽然听到一阵哭声。紧接着有几个小朋友冲到我跟前,向我报告:“老师,思思摔倒了”,“老师,思思哭了”……思思摔倒了,小朋友都争着向我汇报,可我发现却没有一个小朋友能主动把她扶起来。“这时,我该怎么办?”是让思思自己站起来呢?还是安排小朋友把她扶起来。一个念头在脑中闪过,我心中一动,有了。我不露声色,只顾自己唱歌:“路边有个小娃娃跌倒了。”(对思思摔倒一事未做任何反应,好像没听见,也没看见)。一开始,大家见我莫名其妙地唱起歌来,都愣住了;反应快的小朋友马上跟着唱起来,他们已经明白我的用意,都大声地唱着。当唱到“我快快地跑上去,扶起小娃娃呀……”已经有好几个小朋友冲上去抢着把思思扶起来。正哭的思思被小朋友感染了,也唱起来,虽然脸上挂着泪珠,可是她笑了,笑的很甜。这首歌孩子们唱了一遍又一遍,一边唱还一边表演动作,每个小朋友都很认真,他们正是用动作来表达对娃娃,包括思思小朋友的关爱之情、同情之心。我被这热烈的场面感动了。紧接着,我抓住时机,组织了一次谈话活动:如果别人遇到困难,我们应该怎样做?小朋友都积极发言,想出好多办法去帮助别人;就连平时从来不发言的小朋友也瓮声瓮气地说:“他倒了,我就去扶他。”这愣头愣脑的一句话,换来小朋友阵阵地掌声。这次谈话,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同情行为。通过现实中的事例在游戏情景中,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让幼儿自己去教育自己。因此,教师要意识地抓住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小事,随机地对幼儿进行同情心教育,从一点一滴做起,强化幼儿的同情行为,使幼儿一时的个别的、短暂的同情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自觉的品质。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意识到可以从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入手来对幼儿进行“关心他人”的教育。因此,在教育中,我们着重把同情认知、同情体验和同情行为三者紧密结合,以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并以此来推动课题的进展。 1、同情认知的培养 具有同情认知是产生同情情感和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引导幼儿观察什么情况会让别人难过,别人什么时候需要自己的帮助。比如,有的小朋友生病了,很难受,他希望别的小朋友能关心他;有的小朋友摔倒了,别的小朋友不应该站在旁边看,而应该把他扶起来,并帮助他拍拍身上的土,问问他疼不疼。我们还随时引导幼儿关注困难者,帮助他人,如看到有的小朋友没玩具时,就应该邀请他一起玩;对个别能力差的幼儿,小朋友不能嘲笑他,说他“笨”,而应该耐心、友好地帮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