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012
论幼儿“爱心”与同情心培养
【摘要】“爱心”与同情心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品德因素,是他们成人后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基本感情。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正确的方法和态度,有助于培养孩子终生爱心和同情心的。本文重点阐述了如何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关键词】幼儿 爱心 同情心 培养
引言:
2011年10月30日,在浏阳市委宣传部组织的“让生命充满爱”的演讲,邹越在浏阳一中两个小时的演讲中,掌声响起100多次,学生、老师、家长个个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爱,爱祖国,爱父母,爱自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的感情。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与同情心是素质教育中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要让孩子从小
用童心通向童心,用爱心培育爱心,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这也正是人类得以和谐发展的
保障。
一、初步培养幼儿的“爱心”与同情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在家庭中开展感恩教育是十分
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为此,我们就积极地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幼儿的“爱心”
与同情心的培养工作。1、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首先让他们学会感恩。因此,我们指导家长首先让孩子
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打招呼。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要尊重家人,知道长幼之分,用礼
貌的语言打招呼。2、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就要记在心里,发自内心的说谢谢。因此,我们指导家长在家
或其他地方,当孩子接受到礼物或帮助时及时提醒孩子说谢谢,使“感谢”成为孩子的一种
习惯。3、我们指导家长使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一种互助的关系。在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能
力后,不要再给孩子包办代替。你帮我穿衣服,我帮你拿拖鞋,你帮我盛饭,我帮你拿筷子。
这样让孩子在一种“互相关爱”的环境中成长
二、增强幼儿的“爱心”与同情心
1、 端正教养态度,防止溺爱溺爱是一种无原则的教养态度,容易滋生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一味的满足,一味的迁就,百依百顺。研究者曾将上海的父母与日本父母教养方式作比较,他们发现上海父母强调父母要爱孩子,关心孩子;日本父母则把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作为好父母的首要条件。爱孩子是人类的天性,孩子也离不开爱。但是,如果这种爱不是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给予的,就将演变为溺爱。例如:孩子在吃饭时把在最爱吃的菜都抢到自己的面前,你是一笑了之呢,还是坚决制止呢?这就是一个教养态度的问题。
2、从日常生活入手进行随机教育 “同情心”作为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因此,在培养幼儿的同情心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专门教育活动和随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随机教育不是“捎带教育”,只要运用得当,同样可以强化幼儿的同情行为,从而使幼儿一时的、个别的、短暂的同情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化的品质。 (1)确立界限 让孩子认识一定的行为界限,使之学会在界限内活动。给孩子制定的规矩,孩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违反,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孩子每天应该分担的家务劳动,决不容他找任何借口。对于孩子的自私、任性行为,父母一定要坚决制止。 (2)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就意味着让孩子自主,父母不要多嘴多舌,管的太多,不要任何事情都包办代替,使孩子学会自立。孩子能自己解决的事,父母不要插手;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可以出谋划策,鼓励孩子要敢于面对,自己解决。 3、家长为孩子做出“爱心”榜样 由于家长和幼儿之间具有比较密切的情感联系,家长又是幼儿认同、模仿的主要对象,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在他们的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培养孩子同情心、爱心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影响。然而,当今却有大多数的家长非常忽视这方面的教育,每到周末,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到处奔波学习艺术技能,这反映了家长过渡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而恰恰忽视了培养孩子对人的良好的情感、态度的行为。为了能让家长从重视知识技能教育转变为重视孩子的爱心教育上,我们首先从转变家长的观念入手,引起家长对同情心、爱心培养的高度重视。通过听取讲座和相互讨论,家长们认识到,只重视知识教育和智力开发是不行的,还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社会性素质教育,使他们从小善良富爱心,对人关心、体贴。其次引导家长充分发挥榜样作用,不仅言传,还要适时适地的进行“身教”。家长对周围人的同情至爱,随时随地都会记在孩子的心里,天长日久,这种无声的教育就会逐渐在孩子的心灵中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孩子慢慢形成关爱他人的品质。再次引导家长注意时时不忘利用身边的小事对孩子进行教育。如:有意识地让孩子关心爷爷、奶奶,力所能及地帮他们拿些东西;看见别的小朋友摔倒了应主动去扶并给予安慰;在父母下班回家时,能主动帮着拿包、递鞋子。通过这些小事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激发幼儿的“爱心”行为。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但是很多家长由于和孩子缺少沟通,所以孩子并不理解家长的这些所作所为,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爱的表现,也没有意识到要爱父母。家长应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和孩子一起回忆一些生活片段,让孩子说一说爸爸妈妈爱你的表现。通过沟通,让孩子了解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是多么周全,从而萌生感激之情。这时父母可以提个小要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爱。
三、培养爱心和同情心1、联系生活实际,向幼儿讲浅显易懂的道理
幼儿年龄尚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还不完全理解什么是真善美。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同情心,首先要使他们明白什么是同情心。我采取讲传统美德故事的办法进行。如司马光砸破水缸救溺水小朋友;小黄香爱父母,冬天甩身体为父母暖被窝;孑L融让梨等故事。我还教幼儿学背新编《三字经》“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能让梨,小孔融,手足谊,记心中……”使幼儿在日积月累的听故事和背诵当中,逐渐懂得什么是同情心,懂得谦让,孝敬父母,帮助他人。
2、抓住时机,教育幼儿学会关爱。
生活中有许多琐碎的小事,看来是微不足道,其实则不然,往往这些小事会对孩子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幼儿园是一个大家庭,家庭成员应该互助互爱,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教学中我们应学会抓住契机,因势利导,从一点一滴做起,耐心地、不失时机地教育幼儿从小要有爱心,激发幼儿爱的情感。
(1)从爱护玩具和动植物开始,启迪孩子的爱心。
每天我们都会为孩子安排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带孩子去大自然,引导他们去亲近周围的一草一木,去关注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看看花儿在什么时候开放,听听鸟儿是怎样鸣叫的,鼓励孩子给花浇水,给动物喂食……由于孩子与动植物有天生的亲近感,这样的爱心教育就更为自然、更为有效,孩子在这样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会关心爱护别人。 (2)让孩子在实践中塑造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