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117
浅谈培养幼儿给予爱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得到他人的关爱也越来越多。家长往往由于一个孩子而过分宠爱甚至溺爱,导致孩子不太健康的心理发展。孩子们往往得到太多的照顾,牵就而不懂珍惜,养成一种专横跋扈,唯我独尊的个性。如何克服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首先父母要给孩子做关心他人的榜样,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和睦相处,学会分享。幼儿园、家庭应携起手来,让孩子学会在享受爱同时,也懂得自己如何给予别人爱,使其成为具有爱心,乐于助人,德才兼备的人。
[关键词]爱心 教育环境 给予 家庭
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人的感情活动也是发达的。人们在尽情享受爱与关怀的同时,也应无私地倾献自己的感情去温暖和帮助别人,这是互为条件,缺一不可的。这种认识是具有健康心理的基础。幼儿教育在做到开发智慧,培养能力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心理的教育。而幼儿学会给予爱,不仅是最大限度地发展幼儿才智的手段,也是培养高尚情操的起点,人们对爱的渴望是平等的,但对爱的理解是有层次的。年龄越小的幼儿,对爱的理解也越浅显。他要求自己时刻受到他人的关注,希望自己的一切要求都得到满足,认为这样的人才是最爱他的人。一旦自己的要求被否定,他心中便会有很强的失落感,至少是认为xx不再爱他了。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对爱的理解有了发展,他知道父母是很爱他的,尽管有时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在幼儿园,犯了错误,老师批评是为了自己好。随着年龄的细微增长和接触事物接受教育的逐渐增多,他们对感情的理解也从物质的满足开始进化。这就为幼儿进行给予爱这一方面的教育提供了条件。
1、教师营造爱的氛围
在对幼儿的观察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往往缺乏一种与人合作的精神。即使几人在一起同游戏,也常因意见不统一而产生分歧,最终不欢而散。(这时教师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究其原因,也无非是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在起作用,谁都不愿去照顾别人。在自己的想法不被采纳时,便不高兴,甚至吵架,同时导致的问题是有的幼儿自己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打人可以却不能挨打。这种不健康心理在很多幼儿心中都存在着。如不及时加强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则是很危险的。我们常提到的合作教育仅仅是给予爱教育的侧面,全方面的理解这种教育,还应该包括对教师和家长的要求。
教师教育至关重要。教师是一面镜子,他们的言谈举止,点点滴滴行为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更何况幼儿的模仿力极强,而是非辨别能力却较弱,所以,教师的自身修养其实也是为幼儿准备的。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教育幼儿如何去爱就得自己心中充满爱。作为教师,必须有博大的胸怀,必须爱每一个受教育对象,一视同仁,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影响幼儿。比如,一名幼儿摔倒了,教师要赶忙扶他起来,为他拍打身上的土;某个幼儿遇到了解决不了的困难,教师主动去帮助他,这样给了幼儿主动模仿的机会,并在众人面前对该行为给予表扬、鼓励,还可以让大家对该幼儿的行为给予讨论、评价,再加上教师合理地引导,这种乐于助人以及助人以后的自豪感便会在幼儿心中渐渐形成。有些存在着某种缺陷的幼儿,他们一方面有很强的自卑心理,一方面又需要他人更多的爱与帮助。教师要教育幼儿不能拿别人的缺陷开玩笑,向他们讲述在做同样的事情时他可能会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样,幼儿便会主动邀请他一起玩,逐渐形成一个集体的向心力,这样对于每个幼儿的成长都是有益的。
2、家庭中爱的教育
当然,仅靠教师一方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幼儿的两大生活环境一是在幼儿园,另一个就是家庭。所以说,家长的教育也是直接影响幼儿心理发展。家庭对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如果说回报,那就是希望孩子成为立足于社会的有用的人。但家长爱的不同方式却极大的影响着幼儿。我曾经见到过这样的家长,当两个孩子产生了一点小小的矛盾,就好像自己吃了很大亏一样,上前与对方孩子家长理论,甚至大动干戈。当然他的出发点是因为爱孩子,但单纯的爱自己的孩子是不够的,而且这种爱可能会变成过分的袒护,导致孩子的专横和为所欲为,那么对于对我们这些幼儿教师来说,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呢?也有这样一位家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小朋友发生矛盾,他总是先问清前因后果再作处理·如果怨自己的孩子,他会很严厉的批评他,而如果不是他的错,他会在安慰自己子女的同时,告诉他别人犯了错误要原谅他,帮他改正并给他改正的机会。我们说这种教育方式对幼儿才是正确的引导,毕竟幼儿单纯幼稚,他的处世经验,是非判断来自外界的导向。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来说无所谓对错,却都是模仿的基础。当家长出言不逊,不尊重老人时,想到没有你的孩子有一天也会这样;当你待人粗鲁、刻薄时,想到没有这些在你的孩子身上也会发生。所以,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是及关键的。那些以良好的教育方式引导幼儿的家长是值得我们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