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576
幼儿心理健康之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同心理卫生专家共同研究,他们对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认为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儿有如下特点: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众所周知,一个活泼开朗、乐于与人相处的孩子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成人的喜爱,而且也容易适应新环境。然而,一些孩子由于在家缺少同龄伙伴、接触面狭窄等原因,很容易产生诸如自我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许多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因此,作为幼儿,同伴关系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共同的兴趣、互懂的语言、平等的地位,使得孩子们很自然地想在一起玩耍游戏。当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幼儿会感到特别高兴。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孩子与同伴交往是克服性格孤僻和自我中心的良好途径。交往对孩子具有独特的心理价值,这是亲子关系代替不了的。”
案例描述:新学期开始,班中来了几位新生,很快他们就适应了新的环境。可有一天婕儿小朋友哭着对我说:“老师,我觉得很孤单,很寂寞。”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句话是出自一个六七岁幼儿的口中,克制住心中的震惊,忙问她:“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她回答说“刚才萌萌把书给施施看,没给我看,可我也想看。”我转过身问萌萌:“你怎么给施施看不给她看呀?”萌萌说:“施施她问我要的,可她没有问我要啊!如果她问我要我也会给她的呀。”于是我拉着王婕对施施和萌萌说:“那你们愿意和她一起看吗?”她们两个欣然答应了。
表面上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观察发现婕儿的同伴交往仍然不顺利,户外活动时常一个人玩。其实像婕儿这样同伴交往不顺利的幼儿在我们班还有,如有的幼儿被同一组幼儿孤立起来,大家都不和他玩和他说话,我们帮他换到另一组,但他最终还是没有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案例分析:沙利文在其人格理论中曾明确指出,如果儿童不能在一定的群体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就会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从而引起心理上的“不幸福”感。缺乏同伴支持的儿童会产生“孤独感”。在同伴社交中,被拒绝幼儿和被忽视幼儿,相对处于不利的社交地位。他们很少得到同伴的接纳和喜欢,难以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因此同伴交往对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及社会化的顺利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和帮助幼儿之间进行积极的交往,尽快使孩子由“自我”转向“社会”。
具体措施:
一.观察了解,发现存在问题
我们在日常活动中常留心观察,发现哪些幼儿在交往中是积极的、有影响的,(如萌萌、悦悦、雯雯、阳阳等等)哪些幼儿是孤立的、不合群的,或是富有攻击性的。譬如,我们常在游戏中发现,强强会和别的幼儿发生一些冲突、争吵,导致别的幼儿不喜欢与他交往。每到此时,他总是会来报告,希望我们能给予解决和帮助,让其他小朋友能客观地去容纳和接受他和他一起玩。开始我们考虑到他的心理需要,尽可能给予满足,等过了一阵,我们也对他做一些工作,让他认识到不是每次都要依靠老师,要让大家真正接受你,自己必须用正确的方法与大家交往。另外在游戏活动中我们也发现,部分被忽视的幼儿,如这学期新来的钱珊、王志等,他们常常是独立游戏,一个人搭积木,一个人看图书,户外活动时也是一个人玩,没有伙伴和他们玩,他们也不主动和其他幼儿玩。这时侯,我就会自己参与进去,对他说:“我和你一起玩好吗?”有时还拉着几个幼儿和他一起玩,一起游戏,一起搭积木等。在游戏中逐步引导他们和其他幼儿交往,帮助他们能走向大家。
二.提供交往机会,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的各种活动安排是很紧凑的,他们充分和同伴交往的时间不多,因此我们常可以看到许多幼儿在厕所里玩耍、交流甚至不肯出来;或者上课时讲话,不专心。显然,这样对幼儿的交往和社会性的发展是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因此,我们在安排活动时,充分保证给幼儿有一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和自由交往的机会。如来园和离园时的区域活动:让他们自由搭配,自己选择区域,自己选择同伴一起玩。在户外活动时,我们也给他们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我们老师尽量不去干预。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中自由交往。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不受任何拘束,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往。我园每天都开设角色游戏,我们通过引导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主题,制定规则,通过协商分配角色,各游戏成员间有机地进行交往,从中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我们的“娃娃城”游戏就是一个微型的小社会,他们在游戏中自由选择角色进行交往,如医生给病人看病、理发师给客人美容等,好不热闹。为了提高幼儿间频繁交往,我们开设了“加工厂”,通过这个区域使得“游戏城”的各个小区主动与其发生联系,促进幼儿主动交往;我们还创设“娃娃”生病的情景,引导“妈妈”带“娃娃”去看病……实践证明: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行动的目的、预想行动的结果,有助于幼儿采取正确的行为。他们在一系列地交往中,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身份,更换交往对象,调节着自己的交往语言和行为,体验到了与同伴共同游戏的欢乐,逐渐学会了合作、互换、轮流、等待、谦让、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