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幼儿良好习惯现状与培养研究
一、引言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有了很大的改观。而现在的家庭大多是“核心家庭”的架构,也就是一对夫妇只生养一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早期教育也越来越受到更多家庭的关心与重视。就目前的孩子教育状况来看,日益受到重视的孩子早期教育却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误区,特别是相当数量的家庭过于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却忽略了孩子早期行为习惯的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许多内容,如生活习惯、爱惜物品、自理能力、劳动习惯、自控能力、礼仪等,这些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的重视和有意识培养,但现实中,许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为孩子几乎包办了一切,走路要抱,吃饭要喂,孩子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也不用做,让孩子失去了很多锻炼和学习的机会。长期以往,这些孩子很容易滋生出一些不好的习气,如爱发脾气、自私、倔强、不合群等,却无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良好行为习惯及其养成对幼儿成长的意义
(一)良好行为习惯的特点
良好习惯不是由遗传得来的,它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习得的。如学生文明礼貌的习惯是通过交往形成的,遵守班级纪律的习惯是在集体中形成的,等等。这些都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在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下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越是经过多次重复,越是因得到强化而不断的趋于定型稳固,因而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以后,就不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即可进行,如有的学生养成了按时做作业的习惯,放学以后,不需要家长的督促和提醒,自己也不必再用意志努力去克服玩的念头,就会自动地把作业做好,使时间得到有效的利用。另外习惯是与需要紧密相连的,习惯行为能否顺利进行,也就意味着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由此就会产生愉快或不愉快、满意或不满意的情绪体验。如一个能自觉遵守纪律的学生,偶然一次的迟到也会使他感到不安。因此,在培养良好习惯时,要利用这一特征,调动情绪的参与,来强化、巩固良好的习惯。
(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
1.良好行为习惯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基石
孩子心理学将劳伦斯的研究模型引入孩子心理的研究,发现在孩子的心理发展中也存在着关键期,人生早期阶段是各项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其潜能是巨大的。如果在该时期提供给孩子适当的、合理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会使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较快地由可能变为现实,并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实践中,孩子不知不觉地重复进行着各种行为,积累着各种各样的习惯。这时成人对其作息、礼貌、卫生、学习等方面,若不提出合理、必要的行为规范,不进行及时调控及指导,则孩子势必会快速养成相应的恶习,之后要改正必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2.幼儿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
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模仿性和可塑性极强,在幼儿期,孩子的自主性已经开始发展,独立活动能力增强,肢体活动趋向随意准确,灵活,是形成各种技能、学习各种习惯的重要时期。孩子在生活、学习、交往活动中进行着不知不觉地反复练习,积累着各种各样的习惯。但是,由于孩子知识经验少,是非辨别能力、行为自控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都较差,如果成人不提出合理必要的要求,不注意对孩子的有关行为进行控制,很容易使孩子养成恶习。如在孩子画画时,孩子趴在桌子上,家长如不及时指出,他会在下次画画写字时以同样的姿势出现。并且事实证明,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纠正,要纠正起来远比形成一个好习惯要难得多。就如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所说:凡人生所需的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因此,抓住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备条件,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家庭教育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一)诚信失守,不懂得尊重理解他人
在校园中或多或少的都有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学生没做家庭作业,到校向老师撒谎:说忘了带来、拿掉了、家里有特殊事情(爸、妈生病、爷爷、奶奶去逝等)等谎话;还有孩子放学后进游戏厅、或在路上玩耍,回家给家长说:今天我在学校做作业或老师给我补课。有的学生有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和捡到东西不交失主的现象。还存在着,有的同学做了错事、或学习上有不懂的问题不告诉老师或家长。有的学生认为帮别人隐瞒错误则是讲义气的表现等等。
(二)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阶段。而恰恰在这个阶段,有不少学生找不到或者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造成了不适应和事倍功半的现象。从做练习、作业的习惯看,很多小学生在遇到困难的问题时,不能去请教同学和老师,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有的同学在完成作业、练习时不能自觉的检查。这也也映射出了“学习无计划、不会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学习方法不得当采取死记硬背、不会听课做不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抓不住重难点”等不良的学习习惯。
四、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家庭教育策略
(一)转变观念,重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新生刚入园时,或许许多家长不放心孩子自己进教室,都要亲自送到教室,刚开始为了让孩子有个适应期,也在情理之中。到了中班第二学期,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园老师就会要求孩子自己走进教室,许多家长对此不能理解,并想方设法要送孩子进教室。今天说和老师说句话,明天说送件衣服给孩子,再过几天就是孩子不舒服,总之家长会想出许多要送孩子进教室的理由。当家长为能亲自送孩子而沾沾自喜时,其实却剥夺了孩子独立行走的机会,孩子的依赖性更强而独立性却更差。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鼓励他在家做小帮手,如帮忙分筷子、洗自己的小手帕。有时家长不要表现得太能干,有句老话说得好“懒惰母亲,勤快儿”。这样有利于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二)提出与孩子能力相符的要求
培养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他的依赖思想不可能一蹴而就。父母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提出与其能力相符的要求。如果要求过高难度过大反而引起孩子畏难情绪,自卑心理。如对于小班年幼的孩子,可以侧重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培养,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大小便等。中班的孩子在此基础上更大范围不依赖父母,遇到困难试着独立解决想办法。父母逐渐的从对孩子的完全保护——微量保护——解除保护。需要指出的是,父母的要求不要太多,可以先从某一小事着手,不要倾盆大雨似地对孩子提出许多要求,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采用科学的教养方式
1.讲明道理,从小事抓起
讲道理是提高认识的一种方法。孩子时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较差,做错事是难免的,生硬的教训、批评可能会令家长和孩子的关系闹僵。这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耐心细致地跟他讲道理,通过简洁的语言使孩子发现自己的错误。同时,在与孩子的谈话过程中,注意不要用否定的口吻,如“不准”、“不许”,要多从正面引导,对他的不良行为应该直接告诉他:你应该……,如发现孩子抢别人玩具时,应该告诉他抢别人玩具是不对的,如果想玩可以向别人借,或者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让他明白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争抢吵闹是不对的道理。对孩子而言,道理听多了,良好的行为准则自然而然在心中就有了定位。
2.积极鼓励,持之以恒
良好的习惯要经过不断的重复,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只要家长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形成“定型”。这时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会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反之,他会感到紧张、压抑、难受而不愿意去做,自然很难形成习惯。如有个孩子两岁半就喜欢自己拿勺吃饭,虽然吃得很慢,桌上、地上、衣服上常有菜汤、饭粒,但妈妈却不急不躁,她坚持每顿饭都让孩子自己吃,并一边鼓励、一边教孩子进步的方法,还常常夸孩子“真棒”“真好”“有进步”,使孩子非常开心。不久,这个孩子不仅学会了自己吃饭,还学会了自己穿脱衣服,在孩子园里成了小朋友们学习的榜样。父母的鼓励与肯定既是对孩子现有行为予以表扬,激发他追求自主、自强、自励,同时也是对孩子今后行为的鞭策,提高它再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倘若父母过于求全责备,那么孩子很容易在责难声中失去自信心,撒手不干,转而又转向依赖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这种影响就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孩子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家长的良好行为习惯孩子学习的直接范例,如排队、让座、不随地吐痰等到细节都是如此,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所以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需要时间,需要原则,更需要耐心,需要持之以恒,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提醒引导,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中幼儿良好习惯现状与培养研究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