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565
浅析幼儿的“规避”行为
[摘 要]在幼儿园里,经常会看到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如:一个小朋友把另一个小朋友弄哭了,接着紧紧捂住要哭的小朋友的嘴,不让小朋友发出声音,以防止被老师发现……幼儿的这种“规避”行为,成人或许觉得幼稚、不成熟,是一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做法。但孩子遇到问题能急中生智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这些行为着实让我们感到惊讶!本文着重阐述了:幼儿出现规避行为与本能反应有什么关系?后天的环境对幼儿“规避”行为有哪些影响?幼儿的“规避”行为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又会有哪些影响?面对孩子的“规避”行为,成人应该采取那些策略?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一一阐述。
[关键词]规避 形成 影响 策略 本能反应
“规避”一词,来自法律,用于商品贸易交往。意思是:指一国出口的商品被另一进口国征收反倾销关税的情况下,出口商通过各种形式、手段来减少或避免被征收反倾销税的行为。它是出口商面临反倾销制裁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反倾销措施的必然产物。
在商品贸易交往中,规避手段是一种预防、钳制,也常常有风险规避和法律规避之说。而如今,在幼儿教育中,也引用了“规避”一词,而且是用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所出现的一系列行为:孩子把不想吃的菜挑出来压在碗底或握在手里;把弄破损的玩具藏起来;幼儿尿了裤子,不告知老师,偷偷换下来把它放在书包等等,幼儿用这些规避行为来拒绝面对问题和现实,逃避自己应该遵守的规则以及承担的责任。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会带来哪些不良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