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381
让孩子“画”中有“话”———浅谈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创造性
问题的提出
陈鹤琴先生曾经提出“活教育”的观点,他提倡前进、主动的、活泼生气的教育,着重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这为今天我们进行美术创新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在继承传统美术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幼儿美术教育的新理念,使每个幼儿都能创造作画,自圆其说,让孩子“画”中有“话”应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以下是在一次美术活动中两位幼儿的作品(第三幅为范例)。
第2位幼儿作品解说:我想在降落伞上过生日,中间一个就是我,戴着皇冠,旁边是我
的好朋友,我要让很多人知道我的生日!
第一幅作品基本形体正确、色彩鲜艳、人物之间大小、比例处理到位,而第二幅作品,画面一般,颜色不够亮丽,人物也很普通。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第一幅作品明显胜过第二幅,然而当我出示美术活动中我所采用的绘画时(第三幅),老师们顿时有了很深的感悟 ,在承认第一位小朋友有较好的绘画基础的同时,更多的是赞赏第二位小朋友的独特想像、创新能力以及不同寻常的思维能力。
今天,我们追求的就是这种对自己的作品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支持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让每位幼儿都能够像第二位幼儿一样“画”中有“话”,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幼儿的美术创新意识。
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并非等同于“创造”,而为什么要用“新”字来代替“造”呢?因为无论创造性的研究和定义有多么的广泛,归根结底创造最根本的特性就是一个“新”字。
就如心理学家斯密士所讲的“积累过去的经验,筛选这些经验,联结成新的模式,新的观念或新的结果”这是他对幼儿阶段创新特点所下的定义。从中,他就提到了三个“新”字,即“新的模式”、“新的观念”和“新的结果”,可见,创造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就在于“新”。
回顾刚才第二位幼儿的绘画作品,明显的体现了“新”,首先他结合以往的经验建立一个新的作画模式,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观念(幼儿的自我表达),最后拥有一幅全新的作品,而不是另一位幼儿完全照搬了老师的画,毫无新意所在。
曾经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一个非常经典的科学案例,案例中老师问幼儿“雪融化了是什么?”,也许在我们的答案中都应该是“水”,但是案例里的幼儿回答却使我们有了另一番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