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药物性肾损伤起病隐匿,损伤早期为可逆反应,预后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就诊者建立完整的信息档案,临床医、护、药人员熟悉药物特性,因人而异个性化用药,用药前、中、后全过程定期检测早期肾损伤标志物,关注症状细节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有效防止药物性肾损伤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药物,肾损伤,早期,标志物
目录
综述
药物性肾损伤的发生机制
直接肾毒性
免疫炎症反应
梗阻性病变
缺血性损伤
代谢紊乱
药物性肾损伤的主要临床类型
急性肾衰竭
急性间质性肾炎
急性肾炎综合征或肾病综合征
缺血性损伤
代谢紊乱
易导致肾损伤的常见药物及剂型
西药类
中药单味类
中药传统方剂类
中西药复方制剂类
肾脏容易受到药物损伤的原因
早期发现药物性肾损伤的检测标志物
早期干预药物性肾损伤的有效措施
对就诊者建立完整的信息档案
熟悉药物特性和剂型
因人而异个体化用药
用药全过程定期监测早期肾损伤标志物
关注症状细节.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性肾损伤是由药物的毒副作用引起的肾脏损害,近年来发生率逐渐提高。已成为全球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药物性肾损伤常起病隐匿[2],如不及时控制后果严重.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药物性肾损伤的发生机制 (一)直接肾毒性: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经肾排出时可直接产生毒性作用。通过损及细胞膜,改变膜的通透性和离子传输功能,或破坏胞浆线粒体抑制酶活性和蛋白合成,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 (二)免疫炎症反应:药物可作为半抗原,沉积在肾小球、肾小管基膜,从而激活补体引起损伤,损伤肾固有细胞又产生新抗原,此外坏死肾小管上皮亦成为抗原,致使自身抗体形成。此类损伤与药物剂量无关。 (三)梗阻性病变: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机体代谢改变,于肾内形成结晶,造成阻塞性肾病变,如磺胺药引起结晶尿,抗肿瘤药产生尿酸结晶阻塞致肾病变。 (四)缺血性损伤:药物可通过影响肾血管或全身血管、血液动力学改变致缺血性损伤。如环孢素引发肾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丙硫氧嘧啶、甲硫咪唑通过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损伤肾血管内皮细胞。 (五)代谢紊乱:抗肿瘤药物可引起肿瘤细胞溶解综合征,表现为尿酸增加、高血钙等,导致肾损伤;糖皮质激素引起糖、蛋白质代谢紊乱,利尿剂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导致肾损伤。
药物性肾损伤的主要临床类型 (一)急性肾衰竭:药物肾毒性所致急性肾衰竭多为非少尿型,但血肌酐、尿素氮快速升高,肌酐清除率下降,尿比重及尿渗透压下降,可伴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重症、病情复杂者,常不可恢复而逐渐演变成慢性肾功能不全,需依靠透析治疗以维持生命。 (二)急性间质性肾炎:1、全身过敏反应:主要是药物热、药疹、血嗜酸粒细胞增多、淋巴结肿大等;2、肾脏表现:程度不一的蛋白尿、血尿、白细胞尿、嗜酸细胞尿、肾功能减退直至肾衰竭。 (三)急性肾炎综合征或肾病综合征:由于药物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呈蛋白尿、血尿、血压升高及水肿,少数病例高度水肿呈肾病综合征表现。 (四)急性梗阻性肾病:由于药物引起尿路梗阻,致使突然发生无尿及血尿素氮迅速升高,一旦梗阻解除,尿量增多,血尿素氮可降至正常。 (五)其他:可表现为尿崩症、水电解质紊乱或缓慢进展的肾功能减退等。
易导致肾损伤的常见药物及剂型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药物广泛研发应用为治疗疾病带来福音的同时。对人体造成损伤的毒副作用也不可忽视的显现出来[3]。临床应用中,易发生不良事件的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西药类
1、抗生素类: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拉定、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磺胺类如磺胺甲嗯唑、二性霉素 B、多肽类如万古霉素;2、非类固醇抗炎镇痛类如吲哚美辛:3、抗肿瘤药如环磷酰胺:4、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5、维生素类如维生素 D;6、利尿剂如氢氯噻嗪;7、脱水剂如甘露醇;8、麻醉剂如乙醚;9、生物制剂如疫苗;10、金属及络合剂如青霉胺造影剂;11、其他如抗凝药、止血药、别嘌呤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海洛因等。目前西药导致肾损害最常见的为抗生素类[4],占 39%~54%。
(二)中药单味类
中药单味类1、植物类如雷公藤、木通、天花粉、土贝母、马兜铃、土荆芥、巴豆、山慈菇、曼陀罗花、夹竹桃、大青叶、泽泻、防己、丁香、钩藤、补骨脂、白头翁、苦参、土牛膝、棉花子、蜡梅根等:2、动物类如斑蝥、鱼胆、海马、蜈蚣、蛇毒等;3、矿物类如含砷类(砒石、砒霜、雄黄、红矾 )、含汞类 (朱砂 、升汞、轻粉 )、含铅类如铅丹、其他矿物类如明矾等
(三)中药传统方剂类
含朱砂制剂的朱砂安神丸、六神丸、再造丸等;含关木通制剂的龙胆泻肝丸等。
(四)中西药复方制剂类
如含对乙酰氨基酚的速效伤风胶囊、感冒清片等。
早期药物性肾损伤的发现及干预(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