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范文同学网


自动化 模具 机械 电子 通信 动画 英语范文 工程管理 金融范文 旅游管理 工业工程 生物工程 给排水范文 西门子PLC 历史学 三菱PLC
单片机 财务 会计 法律 行政 物理 物流范文 电子商务 制药工程 包装工程 土木工程 材料科学 汉语言范文 欧姆龙PLC 电压表 松下PLC
计算机 化工 数电 工商 食品 德语 国贸范文 人力资源 教育管理 交通工程 市场营销 印刷工程 机电一体化 数控范文 变电站 文化产业

  • 网站首页|
  • 文档范文|
  • 人工降重|
  • 职称文章发表|
  • 合作期刊|
  • 范文下载|
  • 计算机范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范文|
  • 原创范文|
  • 开题报告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范文同学网 -> 开题报告 -> 土木工程管理开题
·电气自动化原创文章范文
·学前教育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国际经济贸易原创文章范文
·药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英语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金融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农业推广技术原创文章范文
·电子商务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法律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工商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汉语言文学原创文章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动物医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心理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教育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市场营销原创文章范文
·计算机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物流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小学教育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行政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土木工程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财务会计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原创范文
·室内设计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眼视光技术原创文章范文
·材料工程管理原创范文
·工业设计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航海技术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模具设计与制造原创范文
·汽车检测与维修原创范文
·数控技术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汽车技术服务原创文章范文
·光机电应用技术原创范文
·机电一体化原创文章范文
·印刷技术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动漫设计与制作原创范文
·软件技术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广告设计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应用电子技术原创文章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原创范文
·机械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酒店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旅游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质量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通信工程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护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原创文档范文点击进入 → 土木工程管理原创文档范文   现成文档范文点击进入 → 土木工程管理文档范文

工程项目施工安全质量管理措施与成本控制分析_开题报告

Ktbg310 工程项目施工安全质量管理措施与成本控制分析_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机制日益走向成熟。经济全球化的影 响带来国外建筑企业陆续进入我国,我国施工企业也进入跨国竞争时期,使得国内建筑 市场竞争愈演愈激烈,对质量要求越来越精、对工期进度要求越来越快、对安全文明..
工程项目施工安全质量管理措施与成本控制分析_开题报告 Ktbg310  工程项目施工安全质量管理措施与成本控制分析_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机制日益走向成熟。经济全球化的影 响带来国外建筑企业陆续进入我国,我国施工企业也进入跨国竞争时期,使得国内建筑 市场竞争愈演愈激烈,对质量要求越来越精、对工期进度要求越来越快、对安全文明施 工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工程中标价格却竞相走低,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如何实现项目盈利,怎样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范文 
 
 
2 
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研究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1.1建筑工程质量的研究背景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应用全面质量治理的现状1980年3月,国家经贸委正式颁发了“产业企业全面质量治理暂行办法”,在全国推广全面质量治理。从此,我国质制、质量监视监理轨制等一系列法规轨制。但现行的建设工程质量治理体系体例还处于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中。全面质量治理的推行曾经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工程建设质量治理工作,但多数建筑企业仍处于全面质量治理的低级阶段。现阶段建筑工程项目应用全面质量治理还存在着显著的题目与不足:部门介入工程建设的企业和个人的责任意识不高,质量责任落实不到位;建筑市场不规范,信用缺失、无序竞争、低价中标、任意缩短建设周期等现象仍旧存在;重大工程质量技术风险未引起足够正视,在治理上仍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村镇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尚未建立,缺少法规和监管步队等方面的必要支撑量治理进入新的阶段。经由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建设工程质量治理体系,包括工程质量的领导责任制、工程竣工验收存案轨。 
目前,我国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五大物质生产部门中年产值仅低于工业、农业,而高于运输业和商业,位居第三。目前中国有将近14万家工程建设企业,有超过4000万人从事工程建设,为社会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加上建筑业的先导性和带动性,建筑业已成为我国社会支柱性产业。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当前建筑工程质量也存在不少问题,建筑工程质量事故频繁发生。在2009年我国建筑工程三级重大伤亡事故30多起,死亡100多人;仅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共发生建筑施工三级以上重大事故10多起、死亡27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350%和225%。其中在2006年10月2日,山东省聊城市鲁西化工集团东阿化工工业基地一厂房在屋顶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发生坍塌事故,死亡3人;2006年5月19日,辽宁省大连市开发区金石滩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12号工程,在浇注屋面混凝土时发生坍塌,造成6人死亡,3人重伤,7人轻伤。2004年9月1日,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现代化教育中心施工工地,浇筑屋面顶层构架混凝土时,模板支撑系统突然垮塌,造成了5人死亡、3人重伤、14人轻伤的重大伤亡事故。2002年5月6日,湖南江永县一工地在浇注雨篷混凝土时发生坍塌,致使7人死亡,2人重伤。2001年10月31日沈阳远大铝业集团电梯办公室工程在连续浇注顶层梁板混凝土中,突发屋顶梁板整体坍塌,造成5人死亡,1人重伤。还有以前的四川德阳市棉麻公司七层框架综合楼,突然发生整体倒塌事故,造成17人死亡,1人重伤的重大恶性事故;上海锦普大厦,由于在施工中使用了质量不合格的水泥,被上海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强令部分爆破拆除;武汉市江岸区的一幢新建起的18层住宅,因工程质量不合格也被爆破拆除。 
以上这些质量问题的起因多数是因为安全意识不够、材料控制不严格,为了减少施工成本使用劣质材料,检验不达标等造成的(这些问题的对策在下文中提到)。这些恶性事故的频繁发生及酿成的恶果无不令人震惊,也反映了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值得引起深思和重视。
所有这些迫使施工企业将项目成本管理、质量控制及安全施工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认识上来。因而施工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管理,完善工程体系,在安全施工的前提下保证质量、降低工程成本,节支增效,提高市场竞争力,以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进度、成本和质量称为工程建设项目的三大控制目标,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一个辩证的统一体。“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说明了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在安全施工的前提下保证质量,质量管理是确保工程质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众多的工程实践证明,没有质量,就没有投资效益,没有工程进度,没有社会信誉,即没有质量就没有一切。因此,确保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管理永恒的主题,质量控制是工程项目三大目标控制的重点。
建筑工程质量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保障,建筑产品的质量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众多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程项目质量是建筑产品的生命,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但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而且还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稳定。因为建筑工程质量低劣造成工程质量事故或潜伏隐患,其后果不堪设想。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头等大事。 
在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过程中,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不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和分析,仅凭经验管理,就不可能使项目的质量满足合同要求,项目管理者只会是事倍功半。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项目的建设过程进行全面的认识,通过认真细致地收集原始的数据和资料,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质量控制,对于工程项目管理和企业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安全生产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工作,必须贯彻执行,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企业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必须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实现安全生产目标。施工项目作为建筑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载体,必须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确保安全生产。安全生产不仅仅是保障生产、生活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生产、发展经济的必备条件。
安全生产也是社会安定团结的要求。一旦发生了重大事故,将造成恶劣影响,给全社会蒙上一层阴影,给人民带来不安全感和恐惧感。工人上班不安心,家属在家不放心。对一个企业来说,一次重大事故的发生,就有可能使好企业陷入困境,使困难企业雪上加霜,毁于一旦、一撅不振。事故的发生,轻则影响职工情绪,重则造成人身伤亡以及重大财产损失。随之而来的事故处理过程更是令人筋疲力尽,无暇顾及生产。消除不利影响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企业不讲安全,何来效益可言?对一个家庭来说,安全生产问题则绝对是致命的。对个人来说,安全生产直接关乎生命与健康。还有什么比生命和健康更重要呢?发生了事故,轻则伤残,重则死亡。因此,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在安全施工的前提下,保证施工质量,减少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也是控制施工成本的一种高效方式。
(三)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0世纪40年代,美国把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任务作为一个项目来管理,命名为“曼哈顿”计划,当时的项目管理着重于计划和协调,这一计划的实施标志着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的开始。在国外,工作分解结构、责任矩阵、甘特图技术、网络计划技术、项目控制技术、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等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已相对成熟。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项目管理的多元化发展,有些研究开始把焦点投向项目组织、项目人力资源、项目采购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项目组织方面,出现了更多的研究成果。克雷(Cray)指出,通过对PMI会员的调查发现,不同行业项目的组织结构选择并不相同。总体上看,选用最多的是项目型矩阵结构,工程建设项目和服务型项目更倾向与采用项目型矩阵结构,而新产品项目则更喜欢采用职能型矩阵结构。同时,该调查数据表明,项目组织结构选用与项目的规模大小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国际上研究项目管理的机构主要有两大体系:一是以欧洲为首的“国际项目管理协会”,另一是以美国为首的“美国项目管理学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PMBOK)由美国项目管理学会最先提出,之后,英国也提出了受控制环境中的项目体系(PRoject INControlled Environments,PRINCE)。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于1984年首先提出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PMBOK)的概念,PMBOK也是一个项目管理职业和实践中共同的术语汇编,为书写和应用项目管理方面的问题提供了便利。PMBOK的体系主要由3大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项目管理框架,第二部分是项目管理标准,第三部分是项目管理领域。PRINCE(PRoject INControlled Environments受控环境中的项目)是进行有效项目管理的结构化方法,该方法最初是由CCTA(Central Computer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gency,中央计算机与电信局,现为政府商务办公室)于1989年在PROMPT2(项目资源组织管理计划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为了适应对所有的项目而不单纯是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进行改进指导的要求,CCTA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PRINCE进行了改进,形成了PRINCE2。PRINCE2是一个公共标准,被英国政府普遍使用,同时也被英国和国际上许多企业所广泛接受和使用。PRINCE2是采用一套基于过程的方法进行项目管理,将多阶段的项目管理过程作为核心。PRINCE2过程界定了项目过程中需要进行的管理活动,同时PRINCE2也描述了这些活动所包含的一些组成内容。PRINCE2过程模型由8个各有特色的管理过程组成,包括项目准备、项目指导、项目启动、阶段边界管理、阶段控制、产品交付管理、项目收尾和计划,涵盖了从项目启动到项目结果过程中进行项目控制和管理的所有活动。PRINCE2过程活动所包含的组成内容包括商业论证、组织、计划、控制、风险管理、项目环境下的质量、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8个方面。
国际化标准组织的ISO 10006建议过程、项目质量的确立和保持需要结构化和系统化的方法,其目标是保证客户和其他项目利益相关方的需求能够被理解并得到满足,同时这一方法还应考虑到组织其他的质量方针。《ISO 10006质量管理—项目管理质量方针》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关于项目质量管理的指导纲要。它概要说明了质量管理原则和实务,阐述了项目管理过程中要交付高质量成果的关键要素。
Turner Rory和Moorman James强调运用项目管理来确保质量控制(Using project management to ensure quality control),发表在Corrections Today上。该文探讨了运用项目管理知识于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益处,以美国俄亥俄州谢尔比县为案例,提出在项目的完整生命周期中要改进信息管理、进行完整的战略规划、改进质量控制、降低成本、减少索赔、节省时间以避免延误等一系列管理策略。Kreuzer Heidi针对新泽西州Schoor DePalma公司承揽的尤因乡Shabakunk溪水质措施项目,研究了该项目的目标、洪水和其他水质问题、项目详细设计、项目效益[15]。Lu Ming和Anson Michael分类和描述了预拌混凝土放置方法的各种具体放置方法,侧重于数据收集,通过香港两个主要混凝土厂在建筑工程中正常使用质量控制(QC)的462个记录,来建立数据库。
项目质量控制是项目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水平的提高,在人们的质量知识逐渐丰富的同时,对质量要求不断地提高,质量管理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按照质量管理所依据的手段和方式,我们可以将项目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大致划为以下四个阶段即:传统质量管理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1.传统质量管理阶段 传统质量管理阶段也称操作者检查阶段。从开始出现质量管理一直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工厂逐步取代分散经营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为止,受小生产经营方式或手工业作坊式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产品质量主要依靠工人的实际操作经验,靠手摸、眼看等感官估计和简单的度量衡器测量而定。工人既是操作者又是质量检验、质量管理者,且经验就是“标准”。质量标准的实施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口授手教进行的,因此称之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2.质量检验阶段 质量检验阶段也称事后检验阶段。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成功之后,机器工业生产取代了手工作坊式生产,劳动者集中到一个工厂内共同进行批量生产劳动,于是产生了企业管理和质量检验管理。就是说,通过严格检验来控制和保证出厂或转入下道工序的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是这一阶段执行质量职能的主要内容。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各样的检测设备和仪表,它的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
1918年前后,美国出现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于是执行质量管理的责任就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有人称它为“工长的质量管理”。1940年以前,由于企业的规模扩大,这一职能又由工长转移给专职的检验人员,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的检验部门并直属厂长来领导,负责全厂各生产单位和产品检验工作。有人称它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专职检验的特点是“三权分立”,即:有人专职制定标准(立法);有人负责生产制造(执法);有人专职按照标准检验产品质量(司法)。专职检验既是从产成品中挑出废品,保证出厂产品质量,又是一道重要的生产工序。通过检验,反馈质量信息,从而预防今后出现同类废品。
3.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美国休哈特、戴明等人提出了抽样检验的概念,最早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了质量管理领域。休哈特认为,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制造出来的,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放在制造阶段,从而将质量控制从事后把关提前到制造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国防部组织了统计质量控制的专门研究,制订了美国战时质量管理标准,明确规定各种抽样检验的方案以及采用控制图进行预防性控制。美国国防工业采用统计质量控制的成功,使军火工业获取巨额利润,促使民用工业竞相采用,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统计质量控制的运用。五十年代,日本工业引进并运用统计质量控制,为日本工业品的质量崛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控制扩展到产品寿命循环的全过程,强调全体员工都参与质量控制。70年代,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田口质量理论,它包括离线质量工程学(主要利用三幸设计技术)和在线质量工程学(在线工况检测和反馈控制)。田口博士认为,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其次才是制造出来的。因此,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放在设计阶段,从而将质量控制从制造阶段进一步提前到设计阶段。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对象不仅为产品质量,还包括成本、交货期、人员素质等的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对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各阶段过程的控制,重视有计划的、持续的质量改进,即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系列环节进行系统化管理,将不合格产品消灭在形成过程中。全面质量管理不仅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而且结合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方法和人员教育培训等,建立一整套质量管理方法体系,使之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质量管理。
(1)全面质量管理(TQM)含义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管理哲学。TQM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ISO8402对TQM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菲根堡姆对TQM的定义:“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结合起来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
(2)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①全面的质量管理;②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欧美等国都是市场经济,业主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过程控制和监督情况基本类似,业主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也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 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承包商的质量自检与质量保证。国外对于质量检查的统—看法是,要保证工程或产品质量,靠外部检查只是一个方面的措施,但更重要的还是依靠企业内部的质量自检与质量保证,企业的自检体系一般较健全,要求较严格。二、业主进行的质量监督检查,主要按FIDIC合同条件中的规定进行。业主代表或业主指定的设计工程师或业主授权的其他机构及人员进行监督检查。三、政府的监督检查。一些国家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在特定时间内需要对建筑工地进行检查。其检查的时间为开工、基础完工、承重结构和高耸构筑物完工后以及项目竣工后;检查的目的是确保工程项目按照规划正确选址,而且符合现行法规中关于公共安全和健康的有关规定。形成政府、业主及承包商三个层次质量保证体制。政府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并不是直接插手,而是通过授权,由专业人士或机构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政府主要职能是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宏观控制,国家通过制定法规来规范施工过程中参与各方的行为,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主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即“谁设计谁负责,谁施工谁负责”。 
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他们在建筑安全管理方面做的比较好。特别是德国、英国以法律法规确立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作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基础,注重强化政府监督职能,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协调的中间作用,通过企业自治自律,达到以人为本,促进工人自觉维护生产安全的目标。    ①德国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    a.德国建筑安全管理的基本机构。德国建筑安全管理的基本模式立法、监督和执行三部分。德国政府设联邦社会与劳动部,下设劳动保护委员会,各州、地(市)均有其分支机构。联邦和州有立法、监督的双重权力,行业联合会及其相关的组织(如安全工程师协会、安全联盟等也具备监督的作用)。企业的责任就是自觉、严格地执行法律、法规和行业要求。    b.行业联合会。行业联合会属非政府、非盈利机构,与政府机构共同监督企业对各项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德国建筑工伤保险协会就是现有的35个行业协会之一。法律规定:每个企业和员工都必须是某个行业联合会的会员,并要根据工资额度和工作的风险度交纳会费。会费除用于预防工伤事故与职业病及咨询、行业规程编制和监督外,还用于保险。在德国,企业发生工伤事故的调查处理由行业联合会组织。在对事故进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由行业联合会处理理赔等相关事务,并形成调查报告提交劳动保护委员会。此报告也是劳动保护委员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的依据。这种做法的优点是:行业联合会成员以行业专家的身份组织、参与事故调查,有利于公平、公正、公开处理行业内的事故,政府也摆脱了事故牵涉的各种事务纠缠。    c.安全工程师协会。安全工程师协会是民间组织,由各行业的安全专家和管理人员参加。协会的主要功能是:与国家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安全法规和标准,对上岗的安全工程师进行专业培训,组织完成或协调企业的安全工程项目,进行国内外的技术交流等。安全工程师应了解行业的安全状态,熟悉掌握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具备事故处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企业中主要提供咨询,并根据掌握的现场情况提交安全状况报告,但无权停止员工的工作,且无处理事故的义务。    d.企业员工的培训。在德国,所有员工必须与雇主签订含有安全生产内容的合同。员工有权知道作业的安全规程和使用个体防护用品等相关知识,同时遵守事故预防的制度。企业必须对作业时的员工的安全健康负责,并提供装备、发布规程,采取确保作业安全和健康所必需的措施。员工的培训、教育,既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所有员工的权利。德国的安全生产监管人员认为:知识就是安全。如果员工认识到具体的风险,避开的机会就高得多;如果员工看到了潜在的危险,就会更好地防护自己。员工必须经常地自觉接受安全生产的培训和自觉安全行为的教育。员工就作业环境中的安全生产情况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书面报告,并向企业提出建议。    ②英国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    a.建筑安全管理的基本模式。英国设有健康安全委员会(HSC),该委员会负责制定条例,并就有关安全健康状况向政府报告,它是介于政府与行业之间的组织,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枢纽。委员会的人员由政府指定,但必须有一定的行业人员参加,现由12人组成。委员会下设健康安全执行局(HSE),是执行条例、监督企业的健康安全体系的职能部门,现有3500人,全部为公务员,其中1/3的人员为安全督察员,2/3为制定方针、规程等工作人员。    b.英国建筑安全管理的法规体系。英国在1974年至1999年颁布和修订多部法律规定雇主具有保证雇员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工作的责任,明确了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和责任。    c.安全与健康监察。英国的安全与健康的监察主要由安全与健康执行局执行,在全国设有很多分支机构。安全调查员根据所颁布的法律,对每个工程项目进行建筑安全监督工作,包括发出强制执行命令和诉讼。d.工会及行业协会组织。在英国,工会、行业协会等其他组织约有750人,不同程度的参加政府的有关健康安全组织。这些组织经常派人与国家监察员一起到现场进行检查、监督,对发现的问题立即纠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e.企业对安全健康的管理。企业的安全健康管理遵循的是法律法规和开工前完成的、经业主批准的安全与健康计划书。一般来讲企业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大小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安全与健康方案。在英国一般25人以上的工地就要成立安全委员会,负责工地的安全与健康的日常管理事务。同时要设立安全与健康培训和教育基地,包括用房、设施、资料等配备、购置,收集、发布安全信息,上岗前的教育、班前教育、进入工地的教育等。英国政府要求企业须尽量通过技术、设备来代替人工操作,以减少危险源。
(四)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我国项目管理实践明显早于项目管理的研究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推广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华罗庚推广“统筹法”,国家有关部门开始有计划地引进国外大型项目的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并在1983 年的云南鲁布革水电站项目中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应用。从此,国内也开始注意项目管理方法的研究,但直到1991年我国第一个项目管理专业的跨部门组织—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Project Management Research Committee,China,PMRC)成立后,项目管理的学术研究才得到了逐渐的发展。
美国项目管理学会开辟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研究的先河,此后其它国家也纷纷效仿。与此同时,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Association,IPMA)也把建立起本国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作为加入IPMA的条件[25] 。2001年7月,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开发了《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并同时开始了在中国的项目管理培训、认证、推广工作,2006年10月推出C-PMBOK第二版。与其他国家的PMBOK相比较,C-PMBOK突出以生存周期为主线,以模块化的形式来描述项目管理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及其知识领域。在知识内容、写作结构上,C-PMBOK的特点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它从项目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安排项目管理的知识;(它强调企业项目管理;(体现了项目后评价的工作。 
C-PMBOK体现了中国项目管理特色,扩充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内容,为中国的项目管理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在1958年曾开始在个别企业中推广使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质量管理,并取得过一些成绩。自1978年开始,我国一些企业对全面质量管理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试点。1980年3月,国家经委正式颁发了“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在广大企业中及时贯彻执行,大大加快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步伐。近二十年来,国家对建设工程质量控制尤为重视,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同济大学工程管理研究所等许多科研单位、高校的科研人员在进行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一些权威专家组成的专业质量控制机构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现在国家建立了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作为我国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的理论体系。1995年后,我国等同采用GB/Tl9000-IS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系列标准。GB/Tl9000-ISO9000系列标准集成世界先进的管理经验,描述了现代化的高效率管理模式,我国建设企业和监理企业为提高企业素质,开拓国际市场,增强竞争能力,都应掌握运用这套标准的精髓,建立严格和质量控制程序,从而获得最佳的整体效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的启动下,建设部和有关部门先后颁发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规定》、《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旁站监理管理办法》等国家级规范性文件和部门规章,各省市、各专业部门也相应制定了地方性、专业性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实施细则等质量监督管理法规。 
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在WTO规则之下,建设部又出台了质量管理新举措,即进一步扩大招投标范围,对设计州材料、设备等全面进行招投标,将建设工程市场稳步推向市场,用竞争机制提高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同时,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各级主管部门不断调整和推出各种质量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增强了质量控制效果]。但是在工程建设法律体系和工程质量监督体制的完善程度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管理不严、有规不循的弊病。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建筑业的劳动力比发达国家更为密集,完成同样的工作量大概需要2.5~10倍的工人,事故的数量也比发达国家多得多。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是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注的大事,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建设部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安全生产的行政法规,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地的实际,颁布了诸多的规定和条例,其目的就是要解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和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根本上保护建设工程从业人员的生命和社会财产安全,促进行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
有鉴于此,我国制定了建筑业安全生产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其中明确提出:以2003年数据为基准,到2010年,建筑施工万人死亡率下降20%,百亿元产值死亡率下降20%,每150万工时死亡人数降低至1人。施工企业和现场安全达标率显著提高,城市达到100%,城镇达到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恢复经济是当时的首要任务。政府
在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仍筹措资金用于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当时的
建筑设施简陋,施工工艺简单。建筑业总产值1949年为4亿元,占社会总产值
的0.7%;到1952年,建筑业总产值已增加到57亿元,占社会总产值的5.6%。
1953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我国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确立
了一大批大中型工业项目。建国初至“一五,’期间,建筑业的伤亡事故较少,1957年万人死亡率为1.67。
1958年,由于“大跃进”的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自然灾害,我国经济开始滑坡,建筑业首当其冲,建筑安全生产工作受到冲击。施工现场一味追求高速度,忽视安全措施的现象,万人死亡率达到了5.12。1963年,国家进入为期三年的经济调整时期,建筑业安全生产状况也随之好转,至1965年万人死亡率降到了1.65。但是随之而来的十年“文革”,不但给国民经济以巨大冲击,也给建筑安全生产工作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受动乱冲击,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毁于一旦,使安全管理工作陷于停顿、倒退状态,生产秩序陷入混乱之中,安全事故不断发生,高峰时万人死亡率达到了7.53。
1976年10月,“文革”宣告结束,我国的基础建设和建筑业形式开始好转。
由于恢复了“文革”前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同时并存的用工制度,开放建筑
市场,建筑队伍迅速扩大,到1980年,建筑业从业人数突破千万,建筑业总产
值达到767亿元,万人死亡率也降到了2.3。
80年代以来,我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建筑业成为全国各行业改革的
先行者。1986年,筑业总产值达到2038亿元,占社会总产值的10.8%,达到了
一般先进国家建筑业(CND)的水平。各级建设主管部门也开始加大行业安全
管理工作力度,至1990年,万人死亡率降至1.5。
90年代以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建设投资不断增长,带来了建筑行业和
建筑市场的繁荣。但是,建筑施工队伍的持续扩大也给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带来了很大难度,农民工成为施工队伍的主力军,其安全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
低下,而职业技能的培训远远不够,重大伤亡事故一度出现来势迅猛的势头。
90年代初,国家加强了建筑安全立法工作探讨。建设部相继出台了《工程
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和《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等部门
规章;颁布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龙门架及井字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
规范》等建筑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1991年,建设部组织编写了《建筑施工安
全技术手册》成为施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必备工具书。
2010年,建筑施工万人死亡率下降20%,百亿元产值死亡率下降20%,每150万工时死亡人数降低至1人。施工企业和现场安全达标率显著提高,城市达到100%,城镇达到30%。
(五)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成本控制的错误认识
对成本控制认识上存在误区。工程成本控制是对工程施工全过程进行控制,需要所有的施工人员参与,绝非像有的人所认为的那样,成本控制是财务人员的事情,和其他人员无关。如果成本控制仅仅是财务人员的事情,就会使导致工程技术人员只注重工程的技术问题,采购人员只关心设备、材料的采购问题,虽然这看起来分工明确,但如果他们都不关心工程的成本,就会为了将自己的工作干得最好,而通过增加工程成本的途径来提高自己工作的质量。从决策上来说,每个职能部门工作达到最优,对于企业来说未必是最优的。企业是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施工阶段成本控制体系不够完善
现在工程项目一般都是项目经理负责制。施工企业一般在工程项目施工之前,成立项目小组,由项目小组定期向企业回报工程的实施情况,权力下放了,但没有明确和权利对应的责任。而项目小组呢,有的项目经理根本就没有将成本控制提上日程,因为成本控制所带来的效益是企业的,而工程项目由于将成本控制而带来的质量问题是属于自己的。有的项目经理把成本控制作为可有可无的部分,直接将其作为任务交给财务人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从项目全局进行成本的控制。
忽视了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
“质量成本”是指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发生的一切必要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蒙受的经济损失。“质量成本”分为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质量预防费用和质量检验费用等。保证质量往往会增加成本,但不能因此把质量与成本对立起来。由于在人们的意识里,质量的提高必然是以增加成本为代价,所以项目经理为了免于承担质量责任,往往就片面地强调质量,而不进行成本的控制,这就降低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的项目经理片面强调工程的成本控制,致使质量上不去,可能会增加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质量成本,还给企业带来了名誉上的损失。
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安全管理机构设置方面,根据对企业的访谈和实际观察,总承包单位总部基本上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规定设置,但一般的专业分包、劳务分包单位设置单独的安全管理机构的较少,普遍都是设置工程管理部,安全只是工程管理的一部分内容,且主要侧重于工程进度与质量的管理。即便是总承包单位,较大部分分公司、项目经理部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也不能到位,不能配备齐全各类安全管理人员。甚至有的企业和项目部根本没有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一人身兼数职,起不到应有的安全监督检查的作用,更无从谈起开展安全教育培训、隐患排查及安全大检查等活动了,安全管理成了一句空话。企业基本都只由专职或兼职的安全人员负责安全工作,其他人员既不了解安全管理,也不参与安全管理工作。另外,从调查的专职安全人员教育背景和专业来看,高中/中专^文档的居多,只有极少数大企业的项目会有大专^文档的安全员,其中受过专业教育的基本上都是工民建背景出身。此外,普遍存在不能从事技术、经营、生产的富余人员从事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管理,还有部分是以前的质量检查员等临时转行过来的,没有从事安全管理的经验,也没有得到系统的业务培训。因此导致基层安全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不具备与所从事的施工生产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对施工现场缺乏应有的安全监管的作用。
责任不落实
责任制不落实,管理责任脱节,是工作落实不下去的主要原因。虽然企业建立了安全生产、质量管理责任制,但主要领导和部门施工生产责任不落实,"开会时说起来重要,工作时做起来次要"的现象较普遍,没有真正引起广大员工的高度重视。发生事故后,虽然对责任单位的处罚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对相关责任人、与事故密切相关的生产、技术、器材、经营等相关责任部门的处罚力度不够,也直接导致责任制落实不下去。安全管理手段
单一,多数企业未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管理还是停留在过去的经验做法上。有些企业为了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也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但建立的安全生产制度是从其它企业抄袭来的,不是用来管理,而是用来应付检查的,谈不上管理和责任落实。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会议是项目安全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施工项目有小部分能够召开一周一次安全会议,主要是讨论上周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下周的计划,一般不会超过一小时,但是更多的项目并不召开专门的安全会议,而是纳入整个项目的项目会,一般而言,这种项目会会持续2-3 小时,其中安全所占的比重只有10-20%。
施工现场管理不严
脚手架搭设不够规范未按《JGJ130-2001》和《JGJ128-2000》规定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交底、验收和进行搭设;横向扫地杆搭设错误或不全;脚手板未满铺或脚手板上杂物多;立杆基础不平、不实,且无排水措施;架体与建筑结构拉撑点受力不符合规范、且不牢固;架体内防护不到位或不规范;卸料平台未按要求独立搭设;违规不进行架体卸载或卸载结构不合理
模板工程及基坑支护不够重视或疏于管理模板支撑系统不规范,支撑立杆顶部自由高度超标,水平杆连接不足,支撑垂直度差,整体稳定性差;违规拆模现象较为普遍,没等混凝土强度达到拆模要求就开始拆模,甚至存在违规大面积拆除支撑的现象;基坑周边防护措施不得力或不周全,且未按规定对基坑及基坑周边进行全面和连续的监测。
护不够重视或疏于管理不到位临边,洞口和出入口防护棚防护不到位或防护不严;部分电梯井口防护未做到定型化和工具化;架体首层立网没有进行全封闭,从而被违规兼做通道现象较为普遍,也就造成到处都存在出入口的危险;安全网普遍存在材质较差;部分作业人员高处作业未系安全带;部分工地存在对现场不戴安全帽的管理疏散现象。
现场施工用电不规范,未完全落实三级配电二级漏电保护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线路架设不符合要求或架设于脚手架上;未使用标准配电箱,或电箱安装位置不当,漏电开关参数不匹配,且存在部分箱内无隔离开关,引入引出线路不符合要求或混乱;部分仍违规使用木制开关箱;普遍存在专用保护零线未引至用电设备;还存在外电防护不到位现象。
井字架搭设不规范,架体与建筑结构未按规范要求刚性连结,且普遍存在违规超高搭设;部分限位保险装置不到位;部分吊篮防护不到位;部分楼层卸料平台防护不严或不稳固,且有的未能独立搭设或完全独立搭设;个别井字架首层出入口兼作通道使用;部分楼层防护门不到位或形同虚设。
塔吊和外用电梯使用不够规范,部分工地塔吊和外用电梯存在违规使用,部分特种作业人员未能持证上岗或不按规定配备,且未按规定进行有关资料建档现象。
分包单位安全监管不到位
部分总包单位对专业分包或劳务分包队伍把关不严、安全培训教育不重视、安全监督检查不严格,对分包队伍的安全管理工作疏于管理,也有相当一部分总包单位把工程进行分包后以包代管。分包单位自身管理本来就差,再加上总包单位疏于管理,问题往往就这样发生。在一些地方地区由于监管力度的不到位,分包单位就会将工程再次分包给。这样就会导致分包单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偷工减料,这样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虽然政府在这方面三令五声,但是有很多地方的企业还是顶风作案,完全是把安全当儿戏。特别是在一些小的施工企业,经常发生分包给个人施工队、转包等情况。
安全教育培训严重不足
现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缺乏系统培训,是安全隐患产生的最大根源。现场作业人员90%以上是农民工,他们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应有的安全知识,自我保护能力低下,侥幸心理严重,易出现群体违章或习惯性违章现象,是安全生产中最大隐患。
人的不安全行为大多是因为对安全不重视、态度不正确、技能或知识不足、健康或生理状态不佳和劳动条件不良等因素造成的,是事故的重要致因。包括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目前建筑行业施工一线工人的安全意识普遍缺乏,安全技术素质普遍偏低。企业对所使用的劳务分包队伍教育培训不到位,甚至放任不管,招来即用,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差。加之我国建筑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是农民工,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意识、自身素质等还不能适应建筑业的特殊工作条件和环境,他们大都未经过基本的安全培训,缺乏应有的安全知识和防范意识,对施工中的基本常识特别是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知之甚少,比如,天热时就不戴安全帽。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再由于项目管理中的三级安全教育执行情况大多只体现在备用检查的资料上,大多数是由管理人员统一填写教育内容,没有真正集中传授,起不到安全教育的作用。另外,对于特种作业人员、岗位技能工种培训效果不明显。这严重影响着建筑安全
缺乏有效的事故应急机制
调研中发现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和项目的《生产安全事故处置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只是一纸空文,且编制后就被束之高阁。首先是编制了应急预案没有发布实施,没有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演练;其次是应急响应和救援程序混乱;第三是没有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应急响应工作基础薄弱,体制、机制、法制不完善,大量存在应急设备设施缺乏,应急指挥机构形同虚设,机构中甚至有人已不在本项目,没有建立必要的应急队伍等问题。由于事故应急处置不到位,没有有效遏制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没有达到降低人员和财产损失的目的——“事前无预防措施、事中无应急措施、事后无经验教训总结”。
施工组织设计偏离实际
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编制欠针对性,质量改进方案和方法不科学。施工过程中没有针对的专项方案具体落实,工作落实不到位,施工现场混乱。
(六)拟解决现状问题的实验方案
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完善成本控制体系
施工企业应该明确项目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等责任和相应的奖励措施,奖罚分明,提高项目经理和项目组人员的积极性。其次,项目经理应该领导项目小组制定工程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对项目小组的成员进行培训,强化成本控制的理念,建立适合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岗位责任制,规定项目小组成员在核算中的作用、地位和所负的责任及考核奖励的办法,还要对工程成本控制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找出成本控制中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和工作中的不足,并使之与项目组人员绩效挂钩,进行奖罚,制定项目组内部的奖罚措施,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明确成本控制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
在工程项目中,我们所要进行成本控制的内容一般包括合同控制、材料控制、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
合同控制: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工程项目变更实行有效控制。工程的施工一般都是以施工图纸和相关承包合同为依据。项目经理应该根据合同要求的工程项目、质量、进度等指标,详细地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制定计划成本的基础。对合同中的暂定项目和存在变更的分项工程,要进行严格审核,及时申报。
材料控制:施工项目的工程材料费一般要占工程总成本的60%左右,显然材料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重头戏。材料控制主要靠改进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节约采购费用;采用精益的管理原则,合理堆放现场材料,减少二次搬运;对材料的领取做好管理工作,杜绝材料的浪费。材料控制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两方面:
材料用量的控制包括: 
(1)坚持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费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施工人员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如超出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2)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材料用量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3)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
材料价格的控制包括: 
(1)对材料的采购价格进行控制。企业应通过市场调研或者通过咨询机构,了解材料的市场价格,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选择较低的材料采购价格。  
(2)对材料采购时的运费进行控制。要合理地组织运输,材料采购进行价格比较时要把运输费用考虑在内。在材料价格相同时,就近购料,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法,以降低运输成本。要合理地确定进货的批次和批量,还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确定经济批量。
安全生产管理的方式与创新
创新和完善建筑安全生产各项制度
按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建立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促使企业重视安全生产硬、软件的建设,提高安全防护水平。建立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员三类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提高他们的安全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建立特种作业人员操作备案制度、施工起重机械使用登记制度、生产事故报告制度,建立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制度,营造一个安全生产的良好环境。
改变过去告知性定期安全检查方式,转变为以安全巡查和随机抽查为主。检查的重点为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和落实情况,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加强安全自控。企业的安全员应与项目经理无经济关系,其工资由公司直接发放,保证安全员独立行使职责。对施工现场要组成企业、监理、监督三层“控制网”。要健全重大安全事故报告和信息处罚系统,向社会公布安全生产不良记录,加大安全生产社会监督力度。
建立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为保证施工安全经费,建议允许施工企业在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中,将安全作业环境和安全施工措施费、意外伤害保险费,按照合理的标准单列,不进入竞标范围,以落实施工企业对安全生产的投入。
进一步完善建筑劳务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基础建设。企业要对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对一线施工人员尤其是农民工的安全培训教育,提高农民工安全操作基本技能及安全防护救护意识。
抓好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安全生产的科技投入。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研究建立安全生产科技开发的激励机制,鼓励施工企业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推广安全适用、先进可靠的施工工艺和设备,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
建立施工生产应急救援体系。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本地建筑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增强本地建筑业安全生产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施工企业要制定本企业和项目施工现场的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设置应急救援人员,配备设备、器材,并定期演练,以应对重大事故的发生,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创新建筑施工安全的检查监管模式
为了顺应经济市场的要求,转变监管模式,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建筑工程安全文明施工。
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实现政府监管方式的转变
联动考核,强化监督,实现政府监管内容的转变
突出重点,严管重罚,实现监督检查机制的转变  
开展强化教育,实现安全培训机制的转变
创新建筑安全生产监管机制,理顺市场各方主体安全生产的责任,对提高建筑安全生产整体管理水平、开创新时期安全生产管理局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加强质量控制的建议及措施
善建筑工程建设监理制,使其对工程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为工程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政府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宏观方面就是保证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政府的作用应该完善立法,公平执法,建立和完善一个有效的、公平的、能够互相监督和制约的建筑市场环境,为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政府应该做好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的具体工作,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搞好质量控制,加强对现场施工的巡查和监督。
加强对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视,搞好施工组织设计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施工组织设计是建设项目前期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全球总体规划指导建设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组织、技术和经济建设生产文件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并确保项目顺利连续施工。
严格控制建筑材料的质量,对进场材料和中间材料的进行严格把关。
应重视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包括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使用维修阶段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强化项目投资前期和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意识,促使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均得以充分的保证。
在提高建设监理地位的同时,应重视监理组织的资质管理。对于监理公司的管理一定要加强,监理公司应建立有自己的质量检测实验室或者建立国家认可的质量检测机构制度。否则监理公司对于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只能是监工式的,工程质量的监理很难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建筑工程中逐步推行工程保险制度,这将有利于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工程质量、保障施工安全。促使工程建设主体各方从积极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提高对工程质量问题的重视程度。
严格从业组织和从业个人的资质管理,加强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重视劳动力队伍的素质培训教育,加强建筑工人上岗证制度的有效管理,从工程建设第一线的人员素质上提供必要的质量保障。

二、^范文提纲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
(四)拟解决现状问题的实验方案
1安全生产管理的方式与创新
2加强质量控制的建议及措施
••••••
(五)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六)拟解决现状问题的实验方案
1安全生产管理的方式与创新
2加强质量控制的建议及措施
3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完善成本控制体系
4明确成本控制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
•
 二、项目质量控制过程的概述
(一)项目质量控制过程的概念
(二)项目质量控制过程的目标
(三)项目质量控制过程的关键环节
•••••
三、项目安全管理过程的概述
(一)项目安全管理过程的概念
(二)项目安全管理过程的目标
(三)项目安全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
(四)建筑施工安全意识提升
(五)建筑施工安全技术升级
••••
四、施工成本控制分析
(一)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概述
(二)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定义、原则与特征
(三)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的关系
(四)成本分析的方法的运用
三、参考文献
刘尔烈,张艳海.建筑施工项目进度、成本和质量目标的综合优化[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1,(2):90-93.
李国宏,尚江山.浅谈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要素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砖瓦,2009,(11):47-48.
介彬魁.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影响因素的控制研究.商业文化,2009 ,(10) :268-269.
张卓.项目管理.科学出版社,2005 :173-189.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A Guide To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owledge (PMBOK) [J] . PMI , 2000 , 16(9) : 32~33.
Gray C.D .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project organization structures : use and effectiveness [J] . Project Management , 1990 , (8) : 26-32 .
Harold Kerzner Strategic planning for project management using a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M] . New York : New Yor Press , 2001 : 34-40 .
Bueke P . Project Management : Planning and Control[J] . New York : New York Press , 1992 : 28-30 .
Guus Schreiber . Knowledg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 The Common KADS Methodology[M] . American : MIT Press , 2000 : 471-471 .
(美)项目管理协会著,卢有杰,王勇译.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43-145.
(英)OGC组织编写,薛岩,欧立雄译.PRINCE2:成功的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23-126.
(美)詹姆斯,刘易斯著.项目计划、进度与控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88-91.
李金海.项目质量管理[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16-20.
Turner Roryl . Using project management to ensure quality control . In : Moorman , James . Corrections Today .
Kreuzer Heidi.Creek Project Improves Water Quality , Controls Floods . 2001 . Vol . 33 Issue 2 : 8.
Lu,Ming , Anson Michael . Establish Concrete Placing Rates Using Quality Control Records from Hong Kong Build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 in : Anson , Michael .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Management . 2004 . Vol . 130 Issue 2 : 216-224 .
蔺石柱,闫文周.工程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60-395.
谭术魁.房地产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5-50.
陈池波.项目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32-151.
LeRoy A . Franklin . Sample size determination for lowestimating process capability indices[J] . Computer& , 1999 : 603-614.
马林,罗国英.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41-70.
Riehard Coble . She : duling for Construetion Safety[J] . Construet,on Safetyand Healtll Management . New Jersey : Prentieehall,2000,11(3):11~13.
A . F . Bissell . How reliable is your capability index? , 1999 : 331-340. 
全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施工项目质晕与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4:76-78.
Goodman L. Projec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  An Integrate System for Improving Productivity[M] . Chapman&Hall :  Project press , 1998 : 45-46 .
中国(双法)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98-202.
范黎波.项目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260-313.
国家建设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薛岩,欧立雄.成功的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6-28.
陈晓亮.浅议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科技促进发展,2007(6):43-44.
王宗怀,对欧美建筑行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模式的理解与思考[J],铁道工程学报:87-91,2006(6).
李艳,李锦华,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建筑安全:36-38,2006.
胡娜博.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范文,2005. 
郝东灵,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08.
高胜跃,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探讨[J],建筑安全,2001(10). 
程海英,建设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04(4).
苏振民,《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手册》[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戚安邦,挣值管理方法中的错误与解决方案,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4.
毕星,翟丽主编.项目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成虎, 工程项目管理,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戴维.克利兰, 项目管理:战略设计与实践,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王雪青主编.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邱菀华,沈建明,杨爱华等编著.现代项目管理导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王生谦.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初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 
陈传德.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工程项目施工安全质量管理措施与成本控制分析_开题报告......
上一篇:BIM技术在施工企业中的应用研究_.. 下一篇:浅析公路工程概算审查与计量控制..
点击查看关于 工程项目 施工 安全 质量管理 施与 成本控制 分析 开题 报告 的相关范文题目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
电气工程自动化原创范文  电子商务原创文章范文
人力资源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土木工程原创文章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药学专业原创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原创范文  会计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计算机技术原创文章范文  金融学原创文章范文
法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市场营销专业原创范文
信息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学前教育专业原创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英语专业原创范文
教育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行政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范文说明 | 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钻石会员 | 硕士文章范文


范文同学网提供文档范文,原创文章范文,网站永久域名www.lunwentongxue.com ,lunwentongxue-范文同学网拼音首字母组合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上传,如发现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并删除  E-mail: 17304545@qq.com

Copyright@ 2009-2024 范文同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