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的人力资本论中,虽然强调了人的智力、素质、道德修养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它把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实物资本、货币资本)放在同一位置,在地位上是等同的。在知识经济中,通过对知识经济基本理论的掌握,我们知道,现代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消耗由自然界的物质资源大量消耗转向对人力资源的消耗。这种资源消耗的转变,以及生产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使工业生产领域中所容纳的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其他非工业经济领域,尤其是第三产业劳动力数量逐渐增加,特别是现代新兴的智业必将成为社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对非人力资本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而对自身的智力和创造力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加,从而出现人力资本与劳动者的再次结合。现在的软件开发,企业咨询策划所依赖的不是设备,而是智力。在这种社会里,劳动者通过营销自己的智力谋生和发展,智力产品成为社会的主要产品。
现在,世界经济的增长率远低于产业革命之初,除了因为自然资源有限性的约束上,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所生产的商品在质量上不能创造出新的需求,人类对商品的需求已由数量方面的需求转向质量方面的需求,人们开始注重追求生活的高品质。这样就要求商品的价格中要更多地凝结智力,谁能生产出满足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高智力商品,谁就将具有竞争力,谁也才能获得智力劳动的回报——财富。
另外,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商品性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化劳动在商品价格中的比重逐渐减少,活劳动在商品价值的比重逐渐增加。同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的实现也发生了变化,在拥有丰富信息的社会和知识经济中,知识商品的价格会随着人们主观意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某种商品在新产品时可能有很高的市场价格,一段时间后因为新的替代产品的出现,该商品可能就会一文不值。通俗地讲,即是商品的价格不总是取决于商品的数量上的供求关系,更取决于知识商品的创新。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是在知识经济下,商品的生产主要消耗的是人力资源,尤其人的智力;二是在知识经济下,资本与劳动再次结合,主要是人力资本与劳动者的结合,相反,劳动者对非人力资本的依赖程度在弱化;三是知识化的商品在市场上的存续期变短,且其价格不再取决于供求关系,知识创新成为更紧迫的事。从这三个基本结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与教育在知识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一致的,因此决定
了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中决定性作用。这就是:
1.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在量上的扩张。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经济增长模型一般采用三个要素,即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而资本又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其中,我们能够看到人力资源在劳动力和技术进步中所起的作用。人力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分别是人力资源不同侧面的表现,其量的多少、质的高低取决于人力资源的数量及素质,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素质。
人力资源的素质是指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工作质量、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动手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知识水平等,可归纳为精神素质、文化素质、技能素质。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企业的半部家产,人力资源的素质高低决定产品的质量优劣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以及投入与产出的比例。
2.人力资源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经济发展既表现为经济的增长,也表现为经济结构的优化。一些国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表现为经济增长量的停滞或萎缩,但经济结构却得到了优化,不能说经济没有发展。相反,一些国家在经济的量上得到了扩张,但经济结构畸型化,也不能承认其经济得到了好的发展。而经济结构是否优化成为衡量经济发展与否的重要因素。在深刻分析一个国家经济结构是否优化时会发现,经济结构是否优化不只取决于本国的自然资源的禀赋,更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结构是否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不仅表现为静态上的人力资源结构能否与经济结构协调一致和相对平衡,而且表现为动态上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能否与经济发展所需经济结构相适应。
3.人力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广泛,内容丰富,一是可持续发展表现为经济稳定增长;二是可持续发展表现为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三是可持续发展表现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四是可持续发展表现为现代人能够为未来人生存和发展提供条件。可见,可持续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因为这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同时,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提高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文明生产和文明消费。其二,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因此,发展的同时保持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持生物的多样化,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其三,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产质量为目标。现在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世界大多数人口仍处于贫困和半贫困之中,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解决贫困为前提。
因此,对发达国家来讲,可持续发展就意味着在支援帮助贫困国家的同时,以高科技支持本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以上三大特征可以概括为: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三者的统一。三者能否统一取决于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即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程度,人力资源的素质,以及人对生产、生活方式的控制能力。在自然资源约束、环境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下,所能消耗的只能是高品质的人力资源,需要用人的聪明才智来调节上述三者的关系以达到平衡。
4.人力资源是企业兴盛之本
任何企业都拥有三种资源。一是物力资源,二是财力资源,三是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是企业的有形资源,虽说是衡量企业的重要尺度,但它具有有限性。而人力资源正好与之相反,是一种无形资源,具有相对无限性,是可再生的资源。企业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和开发等活动提高人力资源的品质,增加人力资源的数量,用人力资源代替非人力资源,从而减轻企业发展过程中非人力资源稀缺的压力。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看,人力资源是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粘合剂。企业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人力资源对非人力资源粘合的强度和效用。企业只有提高人才资源的素质,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这种粘合的强度和效用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才能提高,企业也才能长盛不衰。
三、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的新特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正在成为世界的共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具有如下新的特点。
(一)独立性强、素质高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属于典型的复杂劳动的群体特点。他们需要自主的工作环境, 不愿意受制于物,不愿俯首听命,不愿被一些僵硬的工作所束缚,喜欢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 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向往宽松的组织气氛和自由度更大的工作环境。
(二)选择多,流动性强
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级知识分子依靠自身人力资本的丰厚储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具有很大的优势和较强的竞争力, 他们一般会选择在有利于他们专业知识发挥以及能力进一步发展, 意在自身价值的实现, 并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 出于对自己职业感受和发展前景的强烈追求, 他们不希望终身在一个组织中工作, 也不再仅仅关注物质待遇,他们还关注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平台。一旦发现有更好的、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组织存在, 流动在所难免。同时, 他们也会考虑到自己下一代的发展, 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 为了下一代更好的前途, 他们也倾向于往条件更好的地方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