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改变家庭错误的世界观。每个家庭都有一套自成体系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这些观念的错误往往是家庭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在实际干预过程中,工作者可以通过重建世界观、似是而非的技巧、强化优点等多种方法来进行。
然而,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的实际治疗过程可能会根据具体家庭的问题情形出现不同,但一般来说,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的开展都遵循以下步骤进行:1、介入与适应;2、与家庭展开交互作用;3、画出家庭结构图;4、突出和修正交互作用;5.设定界限;6.打破平衡。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由上述国内外的研究内容可知,国内外对亲子关系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简单描述亲子关系的类别,到影响青少年亲子关系的因素,再到分析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我国关于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因而与国外相比,国内关于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研究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显得十分薄弱,因而国外的研究在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然而,通过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国内外的研究都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
(1)从研究方法上看。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量表测量与实验研究两种方法上。其次是观察法和深度访谈,他们常常作为量表测量的补充为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资料。而这两种方法更适合于考察亲子关系,这就限制了对有关青少年与父母之间和谐或冲突的更多信息的获得。实验法(如团体辅导、心理剧扮演等) 、质的研究方法的使用也在增加 。另一方面是有关调查对象的选取问题。已有研究的调查对象也多是青少年自己,使得结果难免会有失偏颇,亲子关系是双向的 ,因此对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研究应尽可能根据双向双维原则 ,在调查对象选取上各层面都选取 ,互相验证 ,更有说服力。单向性研究是不容易说明亲子关系的。统计方法上表现出多量表比较、多元统计分析的趋向,
(2)从研究角度来看。很多学科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以心理学和教育学居多,社会工作在这领域的专业特色还未充分展现出来。心理学偏重对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人格发展影响的研究;教育学侧重家庭教养方式的探索;而本文将从家庭社会工作角度进行干预,本文将从系统论出发,将家庭理解为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包括儿童在内的家庭成员是这个系统中的要素,在家庭的视野内剖析儿童问题的成因,采用家庭治疗的手段予以解决,并为个体充权。
(3)已有研究多为横向研究,而纵向研究资料非常稀少。亲子关系既贯穿人的一生,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主要是围绕子女某一时期的亲子互动进行研究,缺乏从婴幼儿、儿童到青少年的整个年龄段的子女同父母之间互动的一个整体的把握。还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家庭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研究,对农村青少年亲子关系研究较少。
(4)缺乏本土化研究。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关于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实践干预较为薄弱,理论探讨与实际应用失衡。已有的研究大部分只是做一些前期的资料收集,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仅仅停留在理论对比层面,并没有对青少年亲子问题进行干预研究。但是对于我国研究者来说,将理论应用与实践的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本土化的问题,理论只有真正适合我们的国情才能为社会更好的服务。然而,作为实务性很强的社会工作专业,却顶着“舶来品”的尴尬身份,如何深入开展本土化的亲子关系实务操作层面的研究,我们还有着很大的研究空间。
三、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一:个案家庭是一个系统,由成员组成。在系统中,每个个案家庭中的成员都有特定的角色,他们相互影响、 相互依赖,只有每个人的角色分工明确,才能促进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
研究假设二:每一个个案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家庭结构,家庭内部应该存在一定的边界, 角色分工明确, 权力架构合理。否则,家庭结构就不合理,就有可能产生问题。
(二)质性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来进行个案研究。质性研究方法要求在自然情境下做长期、深入、细致的考察,同时也需要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互动、共情,并尝试对研究对象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做出自己的解释性现象。因此,质性研究方法的特质与我的个案研究目的非常契合。
国内学者陈向明归对执行研究有个初步的界定,即:“质性研究方法指的是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其分析方式以归纳法为主,研究者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通过证伪法和相关检验等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个人背景及其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必须加以考虑;研究过程是研究结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必须详细加以记载和报道”。
在质性研究中有许多具体的方法,本文采用的是历程研究法。家庭治疗中系统的历程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戈登伯格和索平夫曾提到他们对于历程研究的理解:“历程研究的目的是去辨认出这些系统互动中的改变历程,历程研究包含这些系统在会谈内外的所有行为与经验,这些经验与行为促成了改变历程。 ”平索夫认为历程研究的概念架构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清楚的、完整的以及认识论上的适合性。“清楚的”指想要描述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完整的”指包含整个家庭与治疗者的系统与次系统以及其中的认知、情感与行为;“认识论”是指可以满足家庭治疗的认识论前提,也就是系统的认识论。 在本文的历程研究中认识论的前提是系统论,观察包括了治疗者和被治疗家庭两个独立系统以及治疗者与被治疗家庭两者互动形成的治疗系统。本文的整个研究流程如下图:
四、个案研究过程与分析
(一)个案情况呈现
下面将以表格形式对4个个案进行呈现:
上面的表格是4个个案的整体概况,下面我将这4个个案的治疗情况做一个具体分析:
1、个案家庭情况。4个家庭有3个是核心家庭,1个单亲家庭,4个家庭中有2个独生子女家庭;有2个是因为学习问题引起的亲子关系冲突,2个是因为行为问题导致亲子关系紧张;治疗的平均次数为5.2次;治疗最长时间为7个月;4个家庭中有两个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是大专及以上学历,一个高中学历,一个初中学历;四个孩子皆处于青少年期。
2、对家庭治疗的了解程度。4个家庭家长均表从未听说过家庭治疗,4个家庭中有2个家庭表示经过辅导后亲子关系得到较大改善,有1个家庭表示有所改善,还有1个家庭母女关系有所改善,父女关系有待加强。7位家长中有3位表示以前忽视了孩子的感受,2位承认自己的教育方式确实不是很科学,4位家长表示经过辅导后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更多的了解。6位家长都以为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主要是孩子的原因,经过辅导后才发现是家庭结构失调,功能发挥失常所致,自己也承担着很大的责任。经过专业人员的辅导后,对自己帮助很大,让自己对家庭、对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的一些想法都发生了改变。
3、家庭治疗中的感受。在对辅导过程中“什么给你的印象最深刻”的回答上,有3位家长提到工作者耐心的倾听,专注的神情和鼓励的言辞让孩子们说出了很多平时家长没有注意到的事情和想法,SQ的母亲表示好久听到女儿给她说这么话了;HT的父亲感慨说如果不是儿子自己亲口说出来,真的没有想到孩子是这么看我的;LC的母亲则表示从工作者这里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孩子的缺点和犯下的错误,原来做家长的也有很大的责任,家庭规则确实很重要。有5位家长同时提到了工作者与孩子沟通时的态度和表达方式对他们印象很深刻,XL的母亲表示当自己不再一味地打骂孩子,而尝试学习工作者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时,孩子对她的态度明显好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