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风险管控机制不尽完善
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尽管国内大型的上市银行已经逐步建立起以全面风险管理为中心的风险管控机制,在基层机构仍存在风险意识薄弱,单方面注重业务扩张的情况,中小银行受制于经营压力与人力资本配置,也往往无法合理统筹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一些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停留于后台管理与统计分析,尚未建全流程风险管理的理念。
在风险政策方面,国内诸多银行缺乏系统的风险战略规划,未制定恰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或者风险管控机制无法满足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风险政策无法顺利落地,执行效果不理想。
在制度建设方面,一些主要商业银行借助国外先进银行经验与专业机构的技术力量建立了风险管理制度,但是,由于对于国内金融环境的剖析不足、“本土化”程度较低、理念灌输工作不到位等原因,管控机制存在“水土不服”及执行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在风险管控独立性方面,信贷风险管理流程链条中前中台部门隔离是风险管控机制的关键,然而目前由于诸多银行在风险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有效隔离不足,过分依赖银行内部审计稽核,风险管控独立性不足,加之风险文化建设落后于银行发展,风险管控往往无法做到与业务发展平行、独立。
以Z城商行为例,2013年3月引入某咨询公司实施风险管理与内部评级系统建设项目,由分管行长与风险部与咨询团队组成项目小组,通过一系列数据采集、访谈调研、模型建设与配套培训等工作,评级系统于7月顺利上线。然而,由于基层业务人员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了解基本都来自于项目组的培训,缺乏公司层面与绩效测评的配套机制,业务部门与风险部门在项目结束后在职能与岗位方面未能进行相应调整,审批人员就系统运行后的工作分配存在较大分歧,导致测试时可以实现风险把控的线上流程最终无法有效落地。
(3) 风险管控技术滞后
风险管理量化和模型化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的趋势,量化技术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有力支撑,模型化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特征。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表明,内部评级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风险定价、盈利性分析、资产组合分析与提取准备金、决定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等方面工作,因此如何通过内部评级模型准确度量风险至关重要。尽管国内外监管机构一直倡导建立可量化的、可追溯的风险管控机制,许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内部评估机制方面仍止步不前,风险控制主观性较强,无法满足符合审慎监管原则和限额管理的需要。
在风险管控人员方面,由于目前大多数银行的风险授权与行政职务往往直接对应,未跟进不同的业务特点、市场变化和操作人员的水平“因人授权”、“因客授权”的方式,造成管控体质受制于行政体质,权责不对称。此外,中小银行普遍缺乏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兼备的专业人员,风险管理团队建设有待提高,受制于经营规模与资本实力,其管控技术与符合现代风险管理要求其风险管理体系存在较大差距,无法适应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的管控要求。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一部分银行已建立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与其业务活动的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存在一定差距,银行内部信息化建设进度滞后于复杂的风险计量要求,尚未建立支持信贷政策、客户信息、授信方案,授信额度、审查审批、放款管理、贷后管理、资产保全、以及档案管理的综合IT支持管理系统,大部分银行对风险进行适当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能力有限,无法为风险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Z行在评级系统设计过程中,对于系统权限的划分即出现了较大争议,咨询公司的建议为按照业务流程与控制节点设置审批与查询权限,但该行的考核与人员管理是以部门为单位,因而控制节点受制于部门框架与行政级别,导致跨部门协作效率较低,线上审批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线下“预审批”;此外,由于缺乏风险管控与信息技术兼备的专业人员,Z行在系统上线后在数据积累与模型修订工作方面无法独立完成,与业务发展存在差距,严重影响了风险控制效果。
3. 金融创新工具较少,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总资本趋同
新巴塞尔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于巴塞尔III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分析(五)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