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事例说明,猜想不是异想天开,应该是依据一定的事实,应用可行的科学原理,围绕提出的问题可能出现的结果展开的。要求教师在猜想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当好“导演”,还应该当好演员的“配角”,将自己作为学生一员,从学生的角度去参与各种讨论,在必要的地方,充当一名优生,创设情景引导点拨学生归纳整理自己通过发散思维形成的观点;在学生思维出现定势时,充当一名差生,去引起争议和辩论。保证有效猜想环节能够在教师的控制之下达到目标,但同时没有老师包办及规定的痕迹。
(五)形成自主探究、大胆实践的求索精神——有效猜想生成的“航母”
猜想是科学探究中学生思维最活跃的阶段,不同学生由于经验、知识、能力的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探究教学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展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就要让每位学生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保证提出的猜想的具有开放性。
例如,对“晚上家里的灯突然熄灭”这一现象进行探究时,学生会提出多种猜想,如“停电了,保险丝断了,灯丝断了,电路有问题”等等。教师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要“装聋作哑”,让学生提出尽量多的猜想,实现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又如:在教学“浮力产生原因”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一个体积为1立方米的正方形铁快浸没盛水的容器中,铁快受到的浮力有多大?学生很快会用阿基米德原理F=ρvg计算出浮力的大小。继续追问:如果铁快与容器底部密合,此时浮力又为多大?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实验结论是此时不受浮力。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急欲弄个水落石出,所以思维很积极。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铁快进行受力分析,最后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猜想的实现途径,可能是探索试验、类比、归纳、构造、联想、审判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等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从实践中寻求进一步的论据,从而给出证明或反证,其带来的效果要远比“纸上谈兵”要好得多,印象也极其深刻,也会激发学生新一轮的思考,产生一个又一个新的有效猜想。
四、实践后的反思
有效猜想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教师要把有效猜想作为一种长期的教学目标。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有几点体会:
(1)尽可能让学生都能够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教学设计中除了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进行猜想外,还应设计让学生有机会进行猜想的验证,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动脑筋,去思考,让学生有满足感,能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想象、直觉、灵感等多种思维形式推出猜想,最后通过实验予以验证。这样就比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
(2)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想象
猜想时,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同,教学时要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以提出不同猜想;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思维的敏捷性不同,提出猜想所需的时间也不相同;学生在猜想时还要不断地进行交流讨论甚至辩论,这也需要以一定的时间为基础。因此,在探究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提出各种可能的猜想。如果没有一定的时间保证,猜想只能匆匆进行,既不能使所有学生猜想有效也不能使有效猜想达到应有的深度。
因此,教师教猜想必须懂猜想、会猜想,并逐步将教师猜想转变为学生猜想,实现猜想相长。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科学》7—9年级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 陶文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吉林教育, 2003.
[3] 李军,在化学实验中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