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小测”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本文摘要】科学教学中,如何做到“轻负高质”一直是广大科学老师思考的问题。在学习众多名校经念的同时,我们思考并实践了“课前小测”这一教学模式。我们认为:通过“课时巩固”、“章节连接”和“学期衔接”等模式开展“课前小测”,是可以做到磨练学生意志,强化学习心理;让学生独立作业,培养优良学风;及时反馈,巩固基础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养成专注学习的习惯;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减轻学生负担。
【关键词】课前小测 起点 实践模式 轻负高质
一、“课前小测”的提出
(一)管理需要
我校是一所农村规模学校。在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在创品牌学校的建设中,我们学校一直在努力探讨“轻负高质”的教学出路。自2002年以来,我校领导、老师们先后考察了“洋思中学”、“后六中学”以及省、市、区内有关名校。通过考察学习,结果是“名校之名”,先进理念、办学思想固不可少,但也缺少不了它特有的办学环境和人文背景。名校的教学手段要想嫁接到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还需要时间,需要立足点和生长点。于是,我校在倡导学习名校同时,提出了在教学中开展“课前小测”这一教学行为,力争改变我校教学现状,提升我校的教学质量,争取做到“轻负高质”。
(二)实践需要
第一点是教学体会,某些我们认为十分明了的概念、规律、方法,或已做过透彻分析、重点讲解、反复强调的问题,在作业训练和检测考试中仍出现没掌握或出错现象;
第二点是对基本的化学方程式或其它化学用语,无论书写的频率多么高,依然错误百出、不能很好的掌握;
第三点是科学学科本身的特点,知识点多,考点多,显得较为零散,需记忆的东西较多;
第四点是中考双基的要求,60%的内容都是基础知识,而且许多题目就属于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出现过的常规题、重点题和典型题一类的问题,中考并不因为我们训练过就回避这些问题而不考。
(三)理论证实
认知心理学研究结果认为,新知识是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因此需要研究如何使正在学习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原有的基础知识发生联系,当这种联系成功时,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就会比较容易,也较能巩固。
基于以上认识,我觉得实施“课前小测”教学行为,能更好地落实基础知识,很有必要。
二、“课前小测”的概念界定
“课前小测”,我们规定为每堂课授新课前,先安排5分钟的小测试。这是教师在讲授知识前,有目的地对学生获取知识的情况进行一种检测。
三、“课前小测”的意义
(一)了解起点
“课前小测”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