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 Report
实验目的:
观察低气压气体辉光放电现象,用探针测量等离子体中电子等效温度等物理参数。
实验名称:气体放电等离子体特性实验
实验原理:
等离子体是物质存在的第四种形态,与物质三态(固态、液态、气态)相提并论。等离子体由带正负电荷的粒子和中性原子组成,并在宏观上保持电中性。
气体辉光放电现象分析:
当放电管内的气压降低到几十个毫米汞柱以下,两极加以适当的电压时,管内气体开始辉光放电,辉光由细到宽,布满整个管子。当压力再降低时,辉光便分为明暗相间的八个区域,而大多数的区域集中在阴集附近。八个极分别是:I阿斯顿暗区,II阴极光层,III阴极暗区,IV负辉区,V法拉第暗区,VI正辉区,VII阳极暗区和VIII阳极辉光。
I阿斯顿暗区(Aston dark space):这是紧靠阴极的一个极薄的区域。电子刚从阴极发出,能量很小,不能使气体分子电离和激发,因而就不能发光,所以是暗区。长度约有1毫米。
II阴极光层(Cathode layer):在阿斯顿暗区之后,很微薄的发光层。因为电子经过区域I被加速,具有了较大的能量,当这些电子遇到气体分子时,发生碰撞,电子的一部分能量使气体分子的价电子激发,当它们跳回到基态时,便辐射发光。
III阴极暗区(Cathode dark space):紧靠阴极光层,两者不易区分。由于电子经过区域II时,绝大部分没有和气体分子碰撞,因此它所具有的能量是比较大的,但电子激发气体分子的能量又必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能量超过这一范围则激发的儿率是很小的。因此形成了一个暗区。在这一区域中,形成了极强的正空间电荷,结果绝大部分的管压都集中在这一区域和阴极之间。于是正离子以很大的速度打向阴极,因而从阴极又脱出电子,而这些电子又从阴极向阳极方向运动,再产生如上所述的激发和电离的过程。实验已经确定,阴极暗区的长度d与气体压强P的乘积是一个常数。即:
Pd=常数
因此当气体压强降低时,阴极暗区的长度增加。
IV负辉区(Negative glow):它是阴极暗区后面一个最明亮的区域,并与阴极暗区有明显的分界。这一区域,形成了较强的负空间电荷,也就形成了负电场。由于这些电子速度小,很容易附着在气体分子上,形成负离子,并与从阴极暗区扩散出来的正离子复合而发光。负辉区中离开阴极越远,光的强度也越来越弱,最后消失。
V法拉第暗区(Faraday dark space):它由负辉区过渡而来,比上述各区厚。它的形成是由于电子在负辉区中已损失了大部分能量,进入这一区域内已经没有足够的动能来使气体分子激发,所以形成暗区。法拉第暗区与负辉区界限不明显,与阳辉区之间有明显的界限。
以上I至N区是阴极位降区,I至V区称为阴极部分。
VI正辉区(Positive column):在法拉第暗区之后出现一均匀光柱,亦称正柱区。因为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通过法拉第暗区时,能量渐渐增加,但又不断发生弹性碰撞,使电子运动方向改变,进入正辉区后,其速度将逐渐地接受麦克斯韦分布律。正辉区又叫等离子区,最主要的特点:(1)气体的高度电离 (2)在等离子区内,带正电和带负电的粒子的浓度几乎相等,因而形成的空间电荷,实际上等于零。等离子区任意点的轴向电位梯度是恒定的,因此往往是均匀连续的光柱。
VU阳极暗区(Anode dark space):
VM阳极辉光(Anode glow):
正辉区VI与阳极之间是阳极区(Anode region).有时在其中可以看见阳极暗区Vd(Anode dark space),在阳极暗区之后是紧贴在阳极上阳极辉光VIfl (Anode glow).阳极暗区与阳极辉光两区其存在与否取决于外线路电流的大小、阳极面积和形状等。
(二)用试探电极法研究等离子区:
所谓试探电极就是在放电管里引入的一个金属导体,导体的形状有圆柱的、平面的、球形的等等。试探电极是研究等离子区的有力工具,利用探极的伏特-安培曲线,可以决定等离子区各种参量。测量线路如图1所示。在测量时保持管子的温度和管内气体压强不变。
图1图2
气体放电等离子体特性实验(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