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
本文从当前社会网络环境的现状、网络发展的特点出发,提出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同时结合目前的网络规范及法律保护讨论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与发展,引发社会对未成年的上网的思考及促进积极的社会价值。
我国的网络发展
网络发展的进程
青少年网络环境的产生
二、当前网络社会管制的法律条文
(一)现行的网络规范制度
(二)未成年人网网络制度的制定 三、未成年人上网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网络对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
上网对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
未成年人因网络而造成的对社会及家庭影响
四、未成年人上网所产生的社会价值
未成年人上网对社会的贡献价值
上网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的促进与推动
五、网络监管的力度及范围 (一)针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
1.未成年人网络规范的必要性
2. 未成年人网络规范的重要性 (二)对于违反网络规范的未成年人的措施
六、社会及家庭对于未成年人上网的关注及影响 七、对于未成年人上网的思考和结论
未成年人网络社会问题的法律干预
——如何保护及规范未成年人网络环境
【摘要】:
本文从当前社会网络环境的现状、网络发展的特点出发,提出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同时结合目前的网络规范及法律保护讨论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与发展,引发社会对未成年的上网的思考及促进积极的社会价值。【关键词】: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管理规范、法律保护
一、我国的网络发展
网络发展的进程
从1987年我国教授向德国发送出第一封电子邮件开始,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与互联网接轨,直到1994年,中国才终于获准加入互联网,次年,第一家互联网服务商瀛海威出现,中国的普通百姓开始进入互联网。
到目前虽然仅短短二十几年的发展,网络却占据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网络的触角由成年人的社会涉及到未成人的生活当中,对于未成人上网所产生家庭及社会产生的影响也逐渐被人们关注。如何更好地规范及引导未成人的上网及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值得我们去探讨及执行。
青少年网络环境的产生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充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而青少年对于新生事物的敏感及热情,使得他们成为了网络的一波主力军。他们在网络中交友,娱乐和学习,不可避免的形成了青少年的网络环境,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
二、当前网络社会管制的法律条文
现行的网络规范制度
随着网络管理规范制度逐步完善,从199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并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行政法规,体现我国网络社会的监管开始实施法律控制。所以未成人网络问题同样需要国家强有力的抓手进行规范执行。
现行的网络规范文件中,上至最高的《国家安全法》,到日常的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国家不断在出台及完善网络环境的规范制度,由此可见国家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视及推动,网络安全不单单是为了营造良好的上网氛围,更是涉及到国家安全信息技术的高度。
例最新的互联网服务管理规定,由国务院于2011年01月08日发布,自2000年09月25日起施行的法律法规,总共二十七条条例,总体规范内容涵盖互联网服务及互联网的经营性行为规范,提出了网络安全的保障措施。对于网络信息的规范,关注与大众的社会生产生活当中,以及对于各地区网络电信建设的规范。这样的规范性文件都是围绕社会环境来制定,而未成年人是社会的特殊群体,更应该具体的提出针对性指导行为及规范。
校园网管理规范
在各个校园中,都涉及到校园网络管理规定,校园网络管理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制定,内容当中对于使用网络规范,及维护网络安全运行提出意见,虽然能够规范未成年人的上网时间或使用范围,但对于未成年人上网规范的行为指引并未有明确细则,这样的规范制度并不能避免未成年人的上网进入误区。
同时,校园网络规范仅针对于未成年人在校园范围内的使用规范,当未成年人走出校园,规范制度并不受用,不能很好地监督管理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
三、未成年人上网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一)网络对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
1、上网对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
未成年人是一个国家公民中的特殊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保障未成年人健康发展应成为国家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
未成年人沉溺网络是越来越普遍及严重的问题,沉溺的情况包含两种:一是沉迷网络游戏,网络游戏的频繁推出,为了更加吸引网络用户,大部分充斥暴力,刺激未成年人的心智,虽然适当玩网络游戏可以锻炼未成年的智力和灵活性,但因未成年人的心智不定,很容易被吸引沉迷其中,分辨不清现实及网络虚幻世界,严重影响心智健康发展。
未成年人长期沉迷网吧游戏,造成其与家人情感,同龄人及校园情感的锻炼,未成年人因沉迷 网吧而出现的打架斗殴问题屡见不鲜,脱离现实世界的价值观,追求网络的虚化世界,导致心理扭曲。
另外一种网络问题是未成年人的网聊,由于家长与孩子缺乏交流,或者未成年人与同学之间缺少交往,致使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聊天,很容易轻信网络骗子,导致社会问题。未成年人未能够建立良好的辨识能力,对于网络上的引诱导致少年犯罪率增多,网络上充斥的暴力行为,很容易引导未成年人在现实中付诸行动,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
网络的便捷,更使得网络欺凌成为新的一种暴力形式,通过网络手段进行蓄意、恶意并重复使用网络通讯技术进行中伤、羞辱进行排斥某个人或一群人,网络词“键盘侠”,就是在讽刺这种在网络上肆意发表言论的群体。
网络环境保护的欠缺,使得网络攻击被青少年认为很好玩、不会被查到,同时青少年之间的极为容易产生的嫉妒或讨厌,导致青少年们实施网络欺凌的主要诱因。网络的随意性和娱乐性导致了不良行为被不断放大扩散。
未成人年受到网络欺凌,无形中带给受害者不同程度上生理、心理、精神的创伤,加之未成年人心智不够成熟,反而会激发受害者反社会倾向,造成心理扭曲。根据报道指出,年龄在10-17岁之间的经常上网的人群中,有19%的人经理过网络欺凌。针对华中地区1438名高中生的调査指出,34.84% 的高中生曾欺凌过他人,56.88%的髙中生曾遭遇欺凌。在如此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法律干预刻不容缓。
2、未成年人因网络而造成的对社会及家庭影响
未成年人因沉迷网络,不良的上网导致价值观扭曲,网络暴力诱导未成年人在现实中的暴力行为,如抢劫,打架斗殴,校园的暴力事件,欺凌事件,都是未成年人未能正确摆正心态,追求网络上虚幻的价值观,而引发的现实暴力行为。
未成年人利用网络 进行欺骗,欺诈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网络犯罪的同样是未成年人目前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网络上进行人身攻击、传播不实信息,盗取他人个人信息,没有正确的引导健康上网,对于这些违法行为的无知,也是造成未成年人极容易陷入网络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不良的上网行为,更加影响了家庭的和谐,家长若无法及时发现纠正,而是同样暴力处理未成年人的网瘾问题,反而加重家庭破裂的发生,孩子反而越沉迷网络世界,不愿面对现实。
2004年,一名13岁学生,因沉迷网络游戏,追求游戏中的英雄信仰,从24楼跳下身亡,留下一份遗书及多达8万字的游戏笔记,如此的结果对于一个家庭的打击无疑是巨大。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无法自拔,无疑是影响了家庭的和谐发展,更是影响社会的进步。
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其中青少年网民(19岁以下)约占全体网民的23%,达1.6亿。数据显示,有90.1%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七成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是因网络而起,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未成年人保护的新领域。
四、未成年人上网所产生的社会价值
(一)未成年人上网对社会的贡献价值
未成人的群体的特殊性,导致未成年人网络文化的风格特殊:
1.反叛性。未成年人长期受到学校及家庭的管束,渴望思想和行为的自由,而在网络环境中,可以自由表达意愿,发散自己的情绪,将新鲜的逻辑思维,标新立异的想法分享给社会。
2.可塑性。未成年人的心智及思维处于不断形成和成长中,网络文化的环境也是不断更新,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新技术和新思维的碰撞,加快社会的发展、变化。梁启超的新中国思潮带动中国开启新的可能,当下未成年人的思维同样可以结合网络的平台传达到世界各地,少年强则中国强的学说一直是中国不变的理念。
未成年人的特性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进步提供新的思维方式。网络的使用使得未成人的新潮思维更好地体现传达,并且网络的进步,未成年人的认识比一般人更体会的深刻。
(二)上网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的促进与推动
自中国网络发展以来,最受益的主力军就是未成年人,从进入校园开始,国家就大力推动计算机教育,指引未成年人认识世界,满足未成年人求知的好奇心。
1.校园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的促进
因为网络发展的特点,与未成年人的成长具有不谋而合的共性,不断创新的思维,不断更替的技术,符合未成年人的成长需求,满足未成年人追求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及学习广泛知识的平台。
丰富的网络平台,提供了未成年人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从很早产生的论坛文化、BBS交流,到QQ交流,不断更新的方式也更方便了未成年人的交流互动,同时,学校也会利用更多更好地学习平台网上授课,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将知识更加快速的传播出去,覆盖面积更广。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建立和学生的交流,并可以及时给予帮助辅导,减少教育成本,加快教育效果。合理的使用网络教育平台,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未成年人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变得主动,未成年人主动寻求新知识新技能,同样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水平提升,好的教育不再是成绩好,而更应该是发展未成年人的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例如创造力和行动力,这样才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所要掌握的生存技能,更好地带动未成年人的成长。
网络的合理利用,不仅仅是让未成年人完善自己的成长,更是让未成年人看到更多的可能,网络信息的发达,国内国外的信息交流,思维碰撞,更好地为未成年人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土壤,培养新思维,新创意。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国门和外国的优秀的学生互相学习及比拼,即使足不出户,一样可以通过网络认知各国家的新鲜事物,激发未成年人的新思维。
五、网络监管的力度及范围 (一)针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 网络问题不仅仅是在成人社会中显得复杂及严重,在未成年人中的影响更是严重,当前未成年人网络社会问题表现为网络沉溺、网络色情与暴力、网络欺骗、网络侵权、网络黑客及网络犯罪。如何让网络更好地服务未成年人,而不是毒害祖国的未来,需要国家强有力的立法制定。
完善网络立法,建立未成年人网络社会问题的法律干预机制, 要把防范未成年人网络社会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未成年人不受网络不良信息侵害作为立法工作的重要内容。
1.未成年人网络规范的必要性
在当下非常强调法治社会的氛围下,民众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步加强,对于网络环境的规范也是大众呼声较高的热评,从网络暴力的产生,不管是明星还百姓在网络环境下变得脆弱:明星因网络水军被黑导致封杀,语言暴力对于个人的身心影响严重,普通百姓的生活也会因为网络的便利而曝光,被网友人肉等等这样的事实使得人们对网络又爱又恨。
成人世界的网络环境尚且如此,未成人年的网络环境更是令人担忧,是国家政府必须重视的方面,网络犯罪对于社会带来的影响力度更加深远,杀伤力不小于现实中的暴力手段,需要依靠国家强有力的执行规范。
2.未成年人网络规范的重要性
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需要良好的引导和教育,需要家庭的良好教育,同时也需要社会建立良好的网络秩序和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潜移默化的促进未成年人的良好成长,良好的网络环境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础,引导未成年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社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对于违反网络规范的未成年人的措施
未成年人因为网络问题而产生的违法行为,同样需要社会关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为违法犯罪而造成的社会不良影响需要遏制。未成年人这个特殊的群体,因为年龄的限制而产生的管理力度弱,惩治力度不够导致的未成年人犯罪成本降低而为以后再次就范埋下隐患。
国外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惩治力度大大比国内强,加上中国体制的特殊性,导致家长在面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事实下,采取不当的保护措施,反而是纵容了孩子的违法行为,让本身就心智不够成熟的未成年人价值观扭曲,从小对法律轻视。
对于未成年人的网络规范是避免违法犯罪产生的重要措施,所以严格规范上网环境及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是需要重视及加强规范。
网络问题少年的大量产生,也促使网戒中心的增多,但机构的水平层次不穷,以及假借“矫治网络沉迷”名义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问题时有发生。网戒少年在网戒中心同样会受到暴力伤害,对于未成年的身心造成多次伤害。
2016年中秋在黑龙江就发生一起网戒问题产生的案件,16岁少女绑架并杀害了她的母亲,而造成这一悲剧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她刚从一所标榜“问题少年纠偏”的网戒中心出来,少女在离校后记录了她被父母和网瘾学校共同设套“诱捕”的过程,在校期间更是被教官体罚打骂,甚至被强迫对着便池吃饭。这对于未成年人的打击更是致命的。
网戒学校的负面,不止一次被曝光,但对于其监管力度,目前仍是处于缺失状态。但因此加剧引发青少年的犯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六、社会及家庭对于未成年人上网的关注及影响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影响,家长对于未成年人的关注,良好有效的沟通,可以陪同引导未成年人健康合理的上网。家长及学校应积极配合,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培养未成年人养成上网自律 ,自护的本领。
家长及学校老师共同协助培养未成年人发展广泛兴趣爱好,丰富未成年人精神世界,避免孩子因缺少交流而沉迷网络。校园对于网络管理制度更应该人性化改善,结合未成年人的学习及发展要求,正向引导使用网络,共同建设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或建立规范的班级网络或学习网络平台,增加健康有益,符合未成年人心理特点和风格的知识服务体系,能够充分发挥未成年人的特点,让网络变成未成年人的成长工具。
严格管理社会网吧,确保未成年人避免沉迷网吧,因为在网吧连续打游戏而猝死,或者因为无钱上网而抢劫等这类负面新闻应坚决杜绝再发生,网吧应该带头营造良好上网环境,严格遵守网吧管理,是有效避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立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不够。首先,《刑法》规定传播淫秽的书刊、影片、音像、图片或者其他淫秽物品,处罚较轻(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制作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信息等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罚,而没有涉及刑罚。其次,我国网络色情信息侵害未成年人隐私,更多被视作社会道德伦理问题,不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刑法》对于持有、观看以未成年人作为色情淫秽制品题材的相关物品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制。与此不同的是,很多西方国家将非法持有未成年人主题和主角的色情淫秽制品纳入法律规制。一些国家法律规定,凡制作、传播、售卖、持有、浏览涉及未成年人的色情图片、视频、文章、录音等信息的相关人员,一经查实,将视情节轻重被判处6个月至14年的监禁。
社会、学校及家庭,三方面共同协调互助,才能为未成年人的网络环境改善作出贡献,真正改变未成年人的网络环境。
七、对于未成年人上网的思考和结论
网络是把双刃剑,从其发展至今,一直是人们探讨的焦点,怎么样让网络为大众所有,有利于社会发展,一直是需要不断的调整和完善的话题,而未成年人这样的特殊群体,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如何更好地规范网络环境,不仅仅是提升大众的生活质量,更是对于未成年人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国家未来有着深远意义。
2017年1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发布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面向社会征求意见,里面明确: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通过虐待、胁迫等非法手段从事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活动,损害成年人身心健康,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此次条例主要解决网络沉迷、上网权利保障、网上内容管理、个人信息保护、防范网络欺凌五大问题。
条例的发出是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起到很好地带头作用,给出了一定的法律保护方向,但其中的内容仍需进行完善,需要对网络欺凌进行更加明确的定义,并对于制止网络欺凌的措施,可以结合实际经验进行细化;对于负有制止网络欺凌义务的监护人、学校和其他相关组织和个人,没有尽到相关义务的,同样应当制定处罚措施。
网络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的好处势必大于负面影响,但如何更好地改善网络环境,促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社会及家庭共同协作完成,同时,需要强有力的法律规范执行,才能有效改善。
参 考 文 献
[1]笨笨的博客.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
://blog.sina.com.cn/s/blog_4bea8ae9010007si.html
[2]一市镇团组织.净化青少年网络环境的对策研究, 2015年
[3]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大全.
2018-01-26 ://wemedia.ifeng.com/46677020/wemedia.shtml
[4]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取向的影响 崔梦楼著
[5]网络文化对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刘晓倩著
[6]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及其社会工作介入 任娟娟,靳宇,郭燕霞著
[7]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2016-08.: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1608/P020160812393489128332.pdf.
[8]【美」哈特.法律的概念【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 96 : 2 12.
[9]许涛, 周运清.工具性影响: 互联网对上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分析[ J ]. 青年探索,2007( 1 ) : 59 一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