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会计人员业务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企业会计电算化需要具备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双重人才,必须要通过会计电算化的专业考试才能从事会计电算化的相关工作,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从事会计电算化的人员素质都比较低,不能灵活运用财务软件处理会计数据的许多功能,这一特点在目前的中小企业内尤为突出。此外许多在岗的会计人员虽经过计算机技术培训,但与实际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不能熟练运用软件处理的会计数据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处理,也就不能有效地满足企业各面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会计人员虽然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熟练,但是计算机知识匮乏,当计算机运行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解决问题;计算机专业人员又对财务知识又不甚了解,不能够把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等财务知识融合在一起。缺乏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将直接影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
四、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电算化的普及速度
1.更新认识,转变观念
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要认真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并明确其意义,树立以财会人员为核心的人本主义思想。具体而言就是强调人的作用,尤其是财会人员的作用,以此牢固树立人是会计电算化的决定性因素这个观点。
2.大力宣传会计电算化,加大支持力度
要使单位领导转变观念,就要大力宣传会计电算化的作用和意义,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知道会计电算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经济效益。另外还要增强单位领导的现代化意识,使其可以在硬件和软件的更新,人员的培训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满足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需求。
(二)加强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
1.健全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对现有的相关法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准则类法规对会计电算化进一步约束,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细化对商品化软件的评审规定,杜绝软件的非法功能。目前,由于法规的不健全使会计电算化犯罪的控制非常困难。例如,对未经许可接触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或有关数据文件的行为,在法律上未规定为偷窃行为,因此就无法对下载重要机密数据的行为治罪。必须看到,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治理,不能仅靠现有的一些法规,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因为会计电算化犯罪究竟是高科技、新技术下的一种新型犯罪,为此制定专门的法规对此加以有效控制就很有必要。为单位营造良好的大环境,加快防止会计电算化犯罪的法制化进程,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建立惩治利用会计电算化犯罪活动的法律,明确规定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及惩处方法;建立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保护法律,明确电算化系统中哪些东西或哪些方面受法律保护及受何种保护。
2.要做好会计电算化的档案管理工作
由于电算化会计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准备双份数据的备份,并且每份上要注明形成档案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并贴上写保护,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以防止地震或火灾等意外情况引起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毁灭与系统的不可恢复性。在保存这些档案时应远离磁场,注意防潮、防尘等。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档案,还应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这样在保存时间上也是非常久的。
3.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
严格的内控制度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强化内控管理,提高电算化的科学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1)确保原始数据操作的准确度
在电算化会计中,所有记帐、分析及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均在计算机程序的控制下自动进行。然而电脑中的原始数据必须是由人工事先进行审核和输入计算机的,一旦原始数据输入中发生错误,计算机无法识别,只会将错就错地进行各种计算工作。因而处理数据的准确性,完全依赖于原始数据输入的准确性。
(2)控制操作人员的职能
授权及批准控制是常见的、基础的内部控制。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审核和签章。但会计电算化后,职能划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应根据业务要求,设立各个电脑操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操作权限,使每个操作人员只能在自己的操作权限范围内进行工作,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够正常顺利的工作,确保会计数据的安全、准确、可靠。
4.调整原有的会计人员分工模式
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的相对集中,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模式,明确岗位间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即在系统中的各类人员之问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
5.引入或开发新型软件提高业务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