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新媒体作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产物,在传播中体现日渐强盛的宣传效果, 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越来越广泛。在当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和沉重的生存压力使心理问题日益成为阻碍人们健康的重要问题,并产生很多的心身疾病。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指导人们正确地开展心理健康保健,并考虑新媒体环境下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问题。本文着重讨论新媒体对于心理健康传播的影响和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心理健康传播;媒介影响
【正文】:
健康传播从确立就是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传播作为健康传播的重要分支之一,已从原来的备受忽视或公众较低的认知度转变为逐渐引起重视的程度。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挑战,工作压力的上升,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意识的提高以及噪音、拥挤、空气等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使人们的心理负担逐渐加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的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心理健康素养。通过开展广泛宣传,促进公众对精神卫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心理健康整体的意识,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和预防精神疾病。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加强心理健康科普知识的传播,倡导身心同步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自我保健能力。
一、新媒体与心理健康传播概述
(一) 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的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一名词,但“新媒体”内涵的确定一直未统一,各种组织机构、专家学者、新媒体的使用者都从各自所处的不同领域、不同的视角对“新媒体”进行定义。从学界和业界的共识来看,“新媒体”主要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的,具有互动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态和平台。在现阶段,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及其两者融合形成的移动互联网,以及其他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媒体形式。[1]
新媒体迅速迅猛,仅仅用了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就接近了传统媒体用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本文主要分析新媒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媒介: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网络和有APP功能的智能手机。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今年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992万人,半年增长率为2.7%。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较2016年底提升1.1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较2016年底增加283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手机上网比例持续提升。[2] 由此可以看出,网络和智能手机无论是在传播效果还是使用规模上都是新媒体中加以有效利用的媒介。
(二) 心理健康传播的概述
健康传播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由来已久,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被广泛认可的学科。1996年,美国传播学者罗杰斯给健康传播定义为:凡是人类传播的类型涉及健康传播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 [3]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媒介社会职能的不断完善,健康传播成为需要整合经济、政治、科技和学术等力量的主要发展领域,健康传播的建设和拓展也成为我国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和学者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新媒体环境下的心理健康传播研究(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