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四种能力在中山大学的培养
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强烈竞争对手,我们要想在这种情况下站稳脚跟,就必须不断自我学习;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毫无疑问,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最好基地,也肩负着培养国家栋梁的重任。我国大学提出了重视对大学生“实践”、“创新”、“择业”、“创业”四种能力的培养,下面就让我们以中山大学为例,来了解一下我国各大院校对这四种能力的培养情况。
——实践能力在中山大学的培养
江泽民曾经说过:“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所以,实践能力是培养其他能力的奠基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市场经济提供一些新的价值要求使得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聘用人才的时候,由对是否文档于名牌大学转向了是否具有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
中山大学显然意识到了社会形式的转变。中大明确提出了鼓励“三早”,即早期接触实践、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启动全校性的学生研究培训计划。
中山大学于2001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2004年正式成立社会工作系。该学科特别注重培养分析和处理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强调人际沟通技巧的训练和运用,以实用性、跨学科和职业化为主要特征,从一开始就取得了成功并获得了香港多所大学的支持。2002年,在系部老师的引导下,该系学生发起了一个全校性的学生组织——中山大学社会工作协会。2005年11月20日~30日举办了中山大学第二届“社工节”,为鼓励更多的本科生参与实践训练,进一步增强其能力。并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了名为《教学研究与实践——学生范文集》一书。
“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有结果”。(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作者:覃彪喜,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 第十八章)把自己所学的东西任用于实践,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
——创新能力在中山大学的培养
最近,胡锦涛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这就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围绕如何生成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目标构建新的教育培养体系,对高等学校提出了历史性的要求。
多年来许多高校为此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尽管我们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有着高度的共识,但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
近年,中山大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提出了“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制度激励人,以学术氛围吸引人,以资源保障人,全面创造适合创新人才引进与成长的宽松的学术氛围”的人才工作指导思想,在教育界引起广泛影响。
中山大学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近年,中大学子频频参加国内外各类比赛,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2年,获亚洲创业计划大赛会场冠军,并囊括所有单项冠军;2003年,获第27届国际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银奖,获香港举行的第四届投资策划ACCA大学生公开赛冠军;继2002年我校学生辩论队获全国大专辩论赛冠军之后,2003年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获得冠军;2004年,我校代表队在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总决赛银奖,在第28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中获铜奖,成为大陆当年唯一获得奖牌的高校。
当代大学生的四种能力在中山大学的培养(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