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2601
当前我国扩大就业渠道的对策建议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想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解决1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因为,只有社会人群的普遍就业,人人自食其力,才能够实现人民的生活富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小康社会。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是进行经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为基本和重要的问题,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将针对这个民生之本的问题展开研究与讨论,探讨解决我国巨大就业压力的对策。
一、我国现阶段就业面临的现状
(一)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约有1100万到1200万人口需要寻找就业岗位,而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每年能够增加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超过700万个,换言之,将有至少400万人口面临就业问题。单就就业结构而论,公有经济部门和传统产业的从业人员大规模减少,而非公有经济部门和新兴产业的从业人员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我国所有制之间的壁垒以及职业技能的限制,从公有部门和传统产业中脱离出来的大部门从业人员很难融入非公有制经济和新兴产业领域中。
(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压力增大
伴随着东部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农民尤其是内地落后地区农民开始意识到在城镇就业的巨大经济优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的向东部沿海城市转移,导致城市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按照世界平均的农业生产率推算,我国的农产品种植业最多需要4000到5000万的劳动力,但是我国目前的农村人口在5亿左右,年迈的老人不计入在内,我国未来农村需要向外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就有将近4亿人,而且在短期内这个数字很难消化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冲击对我国的就业形势造成了长期而巨大的就业压力。
(三)对外开放深入,就业结构性矛盾尖锐
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国外经济势力的大量涌入,在一定的时期内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会更加突出。在入世之后,为了能够快速应对市场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我国结构调整的速度与步伐必然加快,资源会着重向优势资源进行集中,并下大力气进行产业的升级。在这个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将会有大量的低素质、不符合企业要求的劳动者失业。与此同时,入世之后会有大量的国外粮食进口,如此一来就会有更多的农民放弃耕田进城打工,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已经失去了回旋的余地。
二、针对我国国情提出的扩大就业的途径
(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社区服务业
在我国,社区服务业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在绝大多数的城市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而且,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很多,大力发展服务业对于解决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面向社区居民生活服务、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社区公共管理的就业岗位以及清洁、绿化、社区安保、公共设施养护等公益性的岗位对于解决我国的下岗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社区服务业对于从业人员的各方面素质水平要求并不高,很适合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据一些城市的经验来看,每20名城市居民就需要1名社区服务人员,据此推算,目前我国667个大中小城市中有2亿多的非农业人口,就可以提供1000万个社区服务岗位,而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60万个社区服务岗位。社区服务业,就业市场前景无限广阔必须大力开发。
2.传统服务业
传统服务业发展时间较长,有着较好的基础,我国传统服务业发展规模普遍较小,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从各地的劳动力市场状况来看,社区服务、商贸流通、餐饮、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用工需求依然巨大,具有巨大的吸纳就业空间。而且,传统服务业就业容量大,安置成本低和技能要求低的特点也使其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首选领域之一。
以徐州市为例,徐州市近几年通过发展各类传统服务业市场,直接安置就业人员47万人,并带动开发了餐饮、保安、房屋租赁、环境卫生和包装加工等为市场服务的就业岗位近百万个,有效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
3.旅游业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际旅游组织的资料表明:每1元的旅游直接收入就可以带动相关行业增加8元的收入,安排1个就业岗位就可为社会创造出多5个的其他岗位。基于旅游业的以上特点和效应,理应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发展,从而达到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目的。以我国的广西地区为例,由于其自身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当地解决人民就业问题的良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桂林旅游区、柳州旅游区、滨海旅游区、南宁旅游区、桂东南旅游区和东兴—越南跨国旅游区等一系列的产业链条,拓宽了就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