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143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摘 要] 财政支出结构是各类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财政支出总规模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合理的前提下,财政支出内部各构成要素符合社会共同需要且各构成要素占财政支出总量的比例相对协调、合理的状态。 从社会资源的配置角度来说,财政支出结构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不仅如此,一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表明了该国政府正在履行的重点职能以及变化趋势。
[关键词] 财政支出 支出规模 支出结构
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谓的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的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的设施。
一、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
从政治与经济制度变迁角度观察,建国之后我国财政收支总量表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0-1978年,该阶段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第二个阶段从1979年-1993年,该阶段对应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渡的时期;第三个阶段自1994年至今,我国全面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以“分税制”确立为标志,包括财税、会计核算在内的经济体制各个层面都进行了重大改革。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政府职能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注重经济职能的实现,政府调动几乎全部资源,直接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推崇“生产性财政”,财政支出大量用于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政府正在逐步减少资源配置的份额,退出一些适合民间部门从事的生产活动领域,财政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比例已大大降低。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这种转变,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从改革前的平均60%左右下降到“九五”时期的不足40%;相反,社会管理支出比重则大幅度提高,从40%左右上升到60%左右。
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下降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流动资金支出下降。从1983年7月开始,除了核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部属的少数国有企业外,其它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供应由拨款改为银行贷款,从而使流动资金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从改革前的平均6.6%的水平下降到目前的平均0.5%。二是基本建设支出下降。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投资主体的资金来源多元化,使得基本建设支出比重迅速下降,从改革前的平均36%急剧下降到1996---1998年的不到12%。这两项支出比重就下降了30个百分点。在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减弱的同时,社会管理职能得到加强,社会管理支出比重必然提高。不过,在社会管理支出的增长中,有合理的成分,也有不合理的因素。
首先,社会的费用增长是合理的。随着我们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的提高,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科学等领域的投入。特别是 1981--1985年的“六五”时期,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比重增长速度很快,高达44%;1986--1995年该比重增长率平均也达17%。
其次,行政管理费的增长不尽合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公共事务也日益增多,行政管理支出增加有其必然性。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管理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