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产业结构的涵义
二、肇庆市经济运行和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农业情况
工业和建筑业运行和结构情况
第三产业的基本情况
三、如何调整和优化肇庆市产业结构
(一)肇庆市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
(二)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推动工业经济优先发展
(三)发展服务业,提升肇庆市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
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加快肇庆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未来展望
内 容 摘 要
认识产业结构的概念,了解产业结构的划分类型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是研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的理论基础。
本文结合肇庆市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根据国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对肇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思路。一、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推动工业经济优先发展。二、发展服务业,提升肇庆市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三、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加快肇庆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研究
——广东肇庆市产业结构剖析
一、产业结构的涵义
所谓产业结构,就是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态。产业结构有时也专指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态,例如轻工业、重工业、农业之间,工业、农业与运输业之间,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之间,农、林、牧、副、渔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态。
从不同角度可以将产业结构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大体有:①农轻重结构。即按照生产对象的性质和生产方法,把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划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大产业部门。每一产业部门内部还可进一步划分为分部门和行业。②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那些需要资金少,而需要劳动投入量多的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则是指高资金投入与高技术结合的产业。③四次产业结构。即按照加工的层次把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第四产业。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主要有:①生产力发展水平。这是最基本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低,首先必须考虑发展农业,其次才是发展基础工业;而当农业和基础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时,则可以发展加工制造业;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第三、第四产业就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②产业政策。主要通过促进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各产业之间以及内部的相互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基本平衡。③资源构成状况和分布特征。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好,矿产等资源丰富,农业和采掘业就可能成为整个产业的核心;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更有利;技术力量雄厚,加工制造能力强,第二产业就会发达起来。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总原则是: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国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的状况。在研究和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规划与方案时,要努力贯彻这些原则。
肇庆市经济运行和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根据“十五”时期经济发展情况报告显示,2005年肇庆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2.2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450元,“十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91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114.42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194.93亿元,增长11%。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上年的33.2:24.2:42.6转化为31.6:25.3:43.1。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及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上升。
根据肇庆市2004年农业统计年报和2004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情况具体如下:
农业方面情况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肇庆市农业总产值为186.19亿元,比上年增长5.9%
农业生产和结构情况: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单位:万吨
2004年
比上年±%
粮食
128.38
3.1
稻谷
109.11
1.9
花生
7.02
-
蔗糖
16.57
-14.6
蔬菜
21.47
-0.7
茶叶
0.47
0.2
水果
51.32
9.9
肉类
36.25
8.4
水产品
28.14
3.8
林业生产情况。完成荒山造林、迹地更新和低产林改造面积21.54千公顷。其中宜林荒山造林3.56千公顷。营造防护林2.31千公顷。义务植树517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67.4%。
牧业、渔业生产情况。肉类总产量36.25万吨,比上年增长8.4%,其中猪肉产量24.85万吨,增长6.4%;禽肉产量10.22万吨,增长11.8%。水产养殖面积29.32千公顷,下降2.5%,水产品产量28.14万吨。增长3.8%。
工业方面和建筑业运行和结构情况
2004年末,肇庆市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2634个,就业人员19.46万人,全部工业总产值313.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7%。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单位和就业人员构成:详见表1
表1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和就业人员
企业法人(个)
就业人员(人)
企业法人(个)
就业人员(人)
总计
2634
194595
国有独资公司
1
9370
国有企业
44
9102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137
10058
集体企业
382
9526
股份有限公司
33
4598
股份合作企业
24
1395
私营企业
1463
55806
国有联营企业
3
942
其他内资企业
108
2406
集体联营企业
10
397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322
66200
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
107
24795
其他联营企业
按行业类别分,法人单位和就业人员构成详见表2
表2 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和就业人员的行业分布
企业法人(个)
就业人员(人)
企业法人(个)
就业人员(人)
总计
2634
194595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76
5921
采矿业
105
4158
医药制造业
15
2877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7
683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橡胶
18
620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3
166
塑料制品业
101
4388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21
127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02
12657
非金属矿采选业
79
2684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8
586
其他采矿业
2
38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68
2232
制造业
2184
180677
金属制品业
236
20265
农副食品加工业
69
2365
通用设备制造业
128
6505
食品制造业
46
1643
专用设备制造业
41
1634
饮料制造业
46
202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4
3985
烟草制造业
1
35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87
5809
纺织业
110
15426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69
19824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72
15063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2
1064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
93
24305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04
7372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193
6867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12
405
家具制造业
50
4425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345
9760
造纸及纸制品业
82
4124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279
8066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69
3002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8
4476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66
1694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7
93
2004年,肇庆市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见表3
表3 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计量单位
产量
计量单位
产量
铁矿石成品矿
吨
37377
饲料
吨
29628
成品糖
吨
7493
啤酒
万千升
13.95
纱
吨
39792
梭织服装
万件
3881
人造板
万立方米
25.43
机制纸及纸板
吨
48093
松香
吨
71749
化学原品原药
吨
2365
合成纤维
吨
11981
水泥
万吨
302.64
泵
吨
34447
发电量
亿千瓦时
17.07
汽车零配件
万件
1852
电子元件
亿只
630.45
2004年肇庆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行业分布见表4
表4 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行业分布
资产合计
负债合计
所有者权益合计
资产合计
负债合计
所有者权益合计
总计
3609069
2116476
1492594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71503
95213
76289
采矿业
45685
16218
29468
医药制造业
166220
60951
105269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27998
40410
-1241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橡胶
5085
2969
2116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4404
3429
975
塑料制品业
39594
21135
18459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9894
6268
13627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05539
140054
65485
非金属矿采选业
21103
6495
14608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0640
8134
2506
其他采矿业
284
26
258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48927
30485
18442
制造业
2797773
1648972
1148801
金属制品业
216443
109921
106521
农副食品加工业
38206
27961
10245
通用设备制造业
135592
83909
51683
食品制造业
37129
22818
14312
专用设备制造业
25327
13814
11514
饮料制造业
137260
43001
9426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94588
64726
29862
烟草制造业
204
52
152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88403
59270
29133
纺织业
280027
204955
75073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529580
325214
204365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55136
27279
27857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1029
5467
5563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
126780
62466
64313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30815
12787
18028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84800
53743
31058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2999
1801
1198
家具制造业
24766
16075
8691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765611
451286
314325
造纸及纸制品业
140998
76570
64427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705018
420477
284541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44117
24407
19710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7364
13242
4122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60593
30809
29784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704
143
560
2004年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的行业分布(详见表5)
表5 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的行业分布
单位:万元
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总额
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总额
总计
2626937
53553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72219
3086
采矿业
78828
7185
医药制造业
64776
6884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8353
-2164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橡胶
4228
104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2124
-779
塑料制品业
35080
-402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56602
519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61703
5361
非金属矿采选业
19460
2718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241
252
其他采矿业
642
56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83260
1457
制造业
2238685
42495
金属制品业
24243
6724
农副食品加工业
58939
929
通用设备制造业
80898
2380
食品制造业
17625
74
专用设备制造业
26046
-83
饮料制造业
57107
92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56110
4529
烟草制造业
181
2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87301
2463
纺织业
200223
-16489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58764
13691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62038
-135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8403
-19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
153541
1305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38875
159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61344
-578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2148
56
家具制造业
37355
1980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309424
3873
造纸及纸制品业
83437
9111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292812
3151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41331
736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29729
118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6612
722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187
42
主营业务收入中,中心城区、东南板块、山区板块分别占45.3%、38.4%和16.3%。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中,中心城区占33.3%,东南板块占41.3%,山区板块占25.4%。
2004年末,在肇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中开展科技活动的有57个,占9.5%。在大中型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为30.2%,小型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占7.5%,在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中,中心城区、东南板块、山区板块分别占49.1%、36.9%和14.0%,企业的科技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
2004年,肇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科技活动经费2.66亿元,其中,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经费0.85亿元,占32.0%。科技活动人员4959人。
在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中,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0.77亿元,投入强度为0.32%。其中,大中型企业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0.64亿元,投入强度为0.52%(详见表6)
表6 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的行业分布
经费投入(万元)
投入强度(%)
经费投入(万元)
投入强度(%)
总计
7686
0.32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741
0.48
采矿业
655
0.93
医药制造业
176
0.28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实有和天然气开采业
橡胶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塑料制品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655
1.1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制造业
6869
0.34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80
0.10
农副食品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1226
0.56
食品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342
0.50
饮料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50
0.21
烟草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418
0.79
纺织业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566
0.72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216
0.91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家具制造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62
0.06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54
0.15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62
1.25
分地区看,中心城区、东南板块、山区板块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分别占全市的47.3%、39.4%和13.3%。
建筑业方面情况;
2004年末,肇庆市共有建筑业法人企业单位有130个,就业人员3.41万人,建筑业个体经营户259户,就业人员0.42万人。
按行业登记注册类型分组,其法人单位数和就业人员数详见表7
表7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和就业人员
企业法人(个)
就业人员(人)
企业法人(个)
就业人员(人)
总计
130
34092
国有独资公司
国有企业
18
5409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19
3734
集体企业
27
11139
股份有限公司
2
258
股份合作企业
1
30
私营企业
55
12007
国有联营企业
其他内资企业
集体联营企业
2
1224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2
108
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
1
68
外商投资企业
3
115
其他联营企业
2004年,肇庆市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的建筑业总产值29.61亿元。其中,资质内企业完成28.97亿元,资质外企业完成0.64亿元。建筑业个体经营户经营收入20.1亿元。
在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的建筑业总产值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80.6%;建筑安装业占11.2%;建筑装饰业占4.6%;其他建筑业占3.6%;详见表8
表8 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建筑业总产值的行业分布
单位:万元
建筑业总产值
资质内企业
资质外企业
合计
296124
289669
6455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238631
237633
998
建筑安装业
33144
32492
652
建筑装饰业
13616
9239
4377
其他建筑业
10733
10305
428
在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的建筑业总产值中,中心城区19.01亿元,占64.2%;东南板块7.28亿元,占24.6%;山区板块3.32亿元,占11.2%。
2004年,肇庆市建筑业企业的资产合计为57.77亿元,负债合计39.05亿元,企业所有者权益合计18.72亿元,所有者权益占资产比重为32.4%。全年工程结算总收入31.60亿元,利润总额0.64亿元。按企业法人单位行业类别分组,详见表9
表9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工程结算收入和利润总额行业分布
单位:万元
资产合计
负债合计
所有者权益
工程结算收入
利润总额
合计
577713
390480
187233
315952
6368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280680
181045
99635
265506
5432
建筑安装业
59661
40301
19360
32292
850
建筑装饰业
17494
11554
5940
7956
40
其他建筑业
219878
157580
62298
10198
46
第三产业的基本情况
2004年,肇庆市从事第三产业法人单位6694个,从业人员174737人,总营业收入达174.14亿元,按照统计专业口径,第三产业的划分类别,其构成详见表10
表10 第三产业企业法人、从业人员和营业收入分组
法人单位数(个)
从业人员(人)
业务收入(亿元)
合 计
6694
174737
174.138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24
9944
4.9223
房地产业
264
5039
22.4907
批发零售业
764
13155
107.6709
住宿和餐饮业
146
10739
6.02
其他第三产业
5396
135860
33.035
如何调整和优化肇庆市产业结构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肇庆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了WTO以后,肇庆市产业结构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突显,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推进肇庆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肇庆市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
1.经济总量不大,缺乏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的拉动,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经济发展水平和广东全省平均发展水平仍有差距。
2005年,肇庆市生产总值为452.26亿元,与广东全省生产总值21701.28亿元相比,只占2.08%。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全省低 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省所占比重如下表:
肇庆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生产总值比重表
单位:亿元
广东省
肇庆市
肇庆市GDP占全省比重(%)
生产总值合计
21701.28
452.26
2.08
第一产业增加值
1374.59
142.91
10.39
第二产业增加值
10747.25
114.42
1.06
第三产业增加值
9579.4
194.93
2.03
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比重仍然较低,经济增长未显亮点。
工业是牵动全局经济的火车头,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通过盘活壮大存量工业,吸收发展增量工业,突出和培育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群、龙头企业,才能贯彻工业主导战略的思想,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工业产业竞争力。
通过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推动肇庆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工业经济跨越发展推动整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肇庆市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比重严重偏低,而在工业经济总量中,风华科技、星湖科技和蓝带集团等几间大企业所占比重较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较少。行业规模主要集中在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设备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造纸及纸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几大行业。
2004年,肇庆市用于新产品开发经费为0.85亿元,其中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发展经费为0.77亿元,投入强度为0.32%,远低于珠三角其他兄弟市水平。
3.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山区县的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
据统计资料显示,山区县经济总量约占肇庆市经济总量16%,但区域面积和人口数量占全市50%以上。工业经济在山区板块的推动力显得微不足道,制约了肇庆市整体经济的发展。
4.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不够牢固,渠道不宽,高质农产品占比重少,农产品、林产品深加工能力差。
据统计资料显示,近几年肇庆市农产品结构虽然作了一些调整,但都是以传统产品为主,高质农产品、林产品和深加工能力还是不足,特别是山区县,未能体现出其农业林业方面优势。
5.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不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未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6.面临挑战
未来经济发展,肇庆市也将面临着国内外环境的严峻挑战。国际环境的不利影响和世界经济的波动更容易影响企业发展的外向度。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日益复杂的能源、金融等经济安全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省内珠三角地区加快发展、东西翼、山区新兴工业城市的崛起,都对我市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构成竞争。
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推动工业经济优先发展。
坚持优先发展工业,坚定不移把发展工作放在牵动肇庆市全局的战略地位,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升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结构的战略性重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产业聚焦基地开发建设,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加速改造传统产业,优先发展一批竞争能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企业,培育一批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核心产业,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等四个重点,优化产业布局,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
1、抓好肇庆市工业基地的建设,抢抓机遇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按照总体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完善、服务高效优质、生态环境良好的建设开发目标,力争将肇庆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全省吸引外资的重点工业园区,将东南部板块金渡、金陶、南江等重点工业园和山区各产业集聚基地建设成为重要的产业发展载体,增强承接珠江三角洲制造业转移以及装备制造业链条延伸的能力,使肇庆市制造业尽快融入珠江三角洲工业体系,并成为“世界级”制造基地——珠江三角洲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肇庆市工业聚集发展的载体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2、培育支柱产业,积极发展肇庆市龙头企业
打造培育金属加工、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制造等潜在发展产业,形成聚集基地;壮大做强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林浆纸等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纺织服装制鞋、新型建筑材料、食品饮料、林产化工等传统产业,形成发展新优势。
金属加工业要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和紧邻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以亚洲铝业等企业为龙头。
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专用设备制造、普通机械制造等行业、着力提高创新能力、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和扩大产品出口,使肇庆市成为珠三角装备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信息产业要坚持自主创新发展与引进发展相结合,扶持风华高科等重点龙头企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专用设备制造等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生物工程产业以星湖生物科技为龙头,以其它生物医药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技术,提高和巩固原料药生产,积极探索制剂药生产,大力发展现代中药。
造纸业以广东鼎丰纸业为龙头,广宁鼎丰纸业科技园为载体,造纸为重点,形成以造纸工业为主体,造林、制浆、造纸、研发相结合的林浆纸一体化的产业发展链,建设成为广东省重要的大型纸浆、造纸生产和出口基地。
轻工业以纺织服装、制鞋和食品饮料等企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新工艺改造现有企业。
建材工业以转窑水泥、特种水泥、高档建筑陶瓷、花岗石板材等建材产品为重点,积极发展新型墙材、建筑材料和涂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等建材产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和环保投入,实施清洁生产。使肇庆成为广东省重要的建材工业基地。
林产化工工业以松香、松节油产品深加工及开发为重点,着力抓好林产化工企业的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通过招商引资扩大增量资产,拉长林产化工产业链,提升林产化工产品附加值及竞争力。
3、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以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加品种、扩大出口为目标,加强重点行业、企业、产品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和富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提高肇庆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档次。重点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坚持扶优扶强,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扶持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持技术先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效应强、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技改项目,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创建名牌产品,扶持打造区域品牌
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政府引导和推动,打造一批名牌产品,扶持打造区域品牌。建立和完善创名牌产品的滚动培育体系,把名牌产品发展的领域集中在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和特色经济的重点行业上,选择带动力强、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进行重点培植,加速名牌产品的成长步伐,形成“创一个名牌,兴一个企业,带动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格局。
发展服务业,提升肇庆市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
加强服务业基础建设,充分发挥肇庆市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进一步拓宽服务业领域,优化服务业结构,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建设区域性服务中心,实现服务业与工业和城市建设的融合互动,初步构建起现代服务业体系,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为肇庆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1、发挥肇庆市区位优势,积极规划发展综合物流基地
把握“泛珠三角”战略快速推进和肇庆市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建成的机遇,积极规划发展以为生产服务为主的综合性物流基地,推动物流业和制造业的同步协调发展。依托肇庆新港和三榕港区位优势,建设肇庆综合生产性物流基地和以仓储和商业物流配送为主的商业物流中心,培育全市的物流龙头。依托高要港建设面向珠三角,辐射大西南,集粮食加工、交易、储运于一体的粮食物流中心。发展中转货运站和运输仓储设施,鼓励运输业的业务向综合物流服务延伸,通过为生产、加工、贸易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更加富有效率、低廉的供应与配送服务,扩展传统运输产业的发展空间。鼓励生产企业剥离自身物流业务,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培育物流市场,建立和完善支撑物流业快速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构筑现代物流信息平台。积极争取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落户肇庆市,带动现代物流和依托物流的加工工业发展。
2、发挥人居环境优势,稳步发展肇庆市房地产业
充分发挥肇庆市良好的人居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智能化、生态型、社区配套的住宅小区,提高房地产业的发展水平。继续推动多元化引资,增强对房地产业民营资本的吸引力,引导开发商建设一批高中低档结合、规模合理、管理完善的住宅小区。培育和完善房地产二、三级市场、繁荣二手商品房交易市场,为城镇居民二次置业及改善居住条件提供更多的选择。中心城区和东南板块在适当发展的经济适用房的同时,合理发展中高档商品房,培育中心城区中高档房地产市场,增加酒店产权式商品房的建设,适应旅游业和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带动城区服务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加快肇庆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抢占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制高点,积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通过技术创新、信息化等手段,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使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逐步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旧的经济增长方式。
1.建立自主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集中力量扶持企业解决一批促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性和共性技术,着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加强在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和制药、装备制造、交通设备、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环抱技术等重点领域或产业的技术创新。大力扶持肇庆高新区创业园、肇庆软件国际化中心建设,支持风华高科、星湖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推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建立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巩固提高肇庆市与中山大学的“校市合作”,扩大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结合肇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共同解决肇庆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服务体系。积极构建事业激励、利益驱动和公平竞争的人才激励机制,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大力吸纳和引进各类中、高层次人才,与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的人才供需联系机制,有针对性的引进和培养肇庆市产业发展所急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通过多种形式,对各类人才进行继续教育和二次开发,提高人才素质。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切实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发展经济的主线,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改革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考核指标。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改变单纯追求产值上升和经济增长率的发展理念,把资源消耗率和环境受损害程度等列入综合考核内容,促进肇庆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加快信息化建设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查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艺技术的变革。加速企业管理信息化,鼓励企业应用先进的信息挂历技术,实行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促进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展示企业形象、推销产品、招商引资、搜集市场信息和技术情报。
建设高速率、大容量、广覆盖、安全可靠的基础信息传输网。推进电子政务、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切要信息网等信息化建设项目。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现代化多媒体教育、网上远程教育,综合性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系统。
四、未来展望
未来几年是肇庆市经济社会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发展的机遇十分难得。一是世界产业资本和技术向发展中国家的流入,有利于肇庆市利用世界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市场加快发展。二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开展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整合发展,拓展了珠三角腹地范围,使其在更广阔的空间发展,与其腹地的“龙颈”位置,区位有事凸现,为形成“泛珠三角”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平台”和跳板创造了条件,使肇庆市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三是广东省从“广东制造”迈向“广东创造”,尤其是珠三角产业将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由轻型化向轻型高级化和适度重型话发展,由低加工度、低附加值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发展,这是广东省及珠三角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转移,对肇庆市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及加快工业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2004年《肇庆市统计年鉴》
2、2005年《肇庆市统计年鉴》
3、2004年《肇庆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
4、李元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