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投资环境现状的·····························3
、稳定的政治环境·····························3
、良好的经济环境·····························3
1、我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日趋成熟···············3
2、加入WTO为我国经济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3
3、国内市场不断完善···························4
4、差异较大的地区投资环境·····················4
我国投资环境的不足·····························5
(一)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不健全且与国际管理不完全相符·5
(二)、金融服务尚待改进,金融部门运行效率·········5
(三)、劳动力素质不均,存在人才瓶颈···············5
(四)、资源与环境的约束···························6
投资环境的对比···························7
(一)、我国投资环境的国际比较·····················7
(二)、国内23个城市投资环境的比较················7
1、东部和沿海地区的发展要快于中西部,并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7
2、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投资环境明显优于其他地区·8
3、东北老工业基地投资环境的地区差异大··········8
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问题的对比············8
、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8
(二)、进一步完善与投资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司法体制建设
···················································9
、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9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9
五.结束语········································10
内 容 摘 要
由于 历史原因和各个地区的自然禀赋不尽相同,我国目前各地区的投资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整体来看东部和沿海地区的发展要快于中西部,并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东部的投资环境优于中西部,吸收外资的规模占绝对优势。截止2003年底,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比例平均分别为:东部地区为86.27%,中部地区平均为8.93%,西部地区平均为4.8%。由于金融环境和基础设施水平较差,进出国内市场的障碍多,税收负担较重,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不足,西部的投资环境要比沿海地区落后。中部的投资环境介于中部和西部之间,但其金融运行效率明显偏低,具体来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投资环境,明显优于其他地区,长江三角洲拥有我国最大的港口群和城市群,其基础设施较完备。进出国内的市场障碍少,生产技能和技术水平较高,企业的非正式支出少。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与全球接轨最快的地区,其经济国际化和外向程度较高,外资进入则刺激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转让,帮助国内市场融入国际市场。
试论我国投资环境的改善与优化
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
、稳定的政治环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和搞活动政策,已触及到城乡社会的每个领域,触及到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深受广大的拥护和支持,成为一股强大的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我国的经济建设在稳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持续提升。综合来看,我国处于长期稳定的阶段,这也是良好投资环境的基础保障。
、良好的经济环境
我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日趋成熟
从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回避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到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再到2005年年初实行的货币财政“双稳健”政策,防止大起大落,确保平稳轻快增长,这些都表明了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确保经济稳定增长。
加入WTO为我国经济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加入WTO后,我国经贸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性大为提高,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放宽服务业和投资市场准入限制,建立了与国际通信规则相适应、并符合我国国际情况的经济贸易管理体制。
国内市场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国一直推进和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法制建设,依法治理,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在加强中央银行监管的同时,继续推进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减少了行政手段对商业银行的调控。目前,我国银行业已有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七家银行在境外上市,另外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的五家银行也将在未来几年内选择上市。2003年开始,我国结束了从1993年到1997年连续5年的反通胀和从1998年到2002年连续5年的反通缩,进入新的经济增长期,2003年GDP为1.41亿美元,增长率达到9.3%,人均G13I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达到1090美元。2004年GDP为1.65亿美元,增长率为9.5%,人均GDP为1270美元,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速9.4%,我国经济增长内在动力强劲,投资需求旺盛,消费需求也趋旺,经预测,我国经济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完全有条件保持年均7%的增长速度,2020年GDP将跌4万亿美元以上。
差异较大的地区投资环境
由于 历史原因和各个地区的自然禀赋不尽相同,我国目前各地区的投资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整体来看东部和沿海地区的发展要快于中西部,并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东部的投资环境优于中西部,吸收外资的规模占绝对优势。截止2003年底,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比例平均分别为:东部地区为86.27%,中部地区平均为8.93%,西部地区平均为4.8%。由于金融环境和基础设施水平较差,进出国内市场的障碍多,税收负担较重,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不足,西部的投资环境要比沿海地区落后。中部的投资环境介于中部和西部之间,但其金融运行效率明显偏低,具体来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投资环境,明显优于其他地区,长江三角洲拥有我国最大的港口群和城市群,其基础设施较完备。进出国内的市场障碍少,生产技能和技术水平较高,企业的非正式支出少。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与全球接轨最快的地区,其经济国际化和外向程度较高,外资进入则刺激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转让,帮助国内市场融入国际市场。
我国投资环境的不足
、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不健全且与国际管理不完全相符
尽管加入WTO以来,我国各级政府修订了数千件法规、文件。我国的法律基础,立法程序、运行机制等仍未完全转向市场经济,有关法律、法规中存在与市场经济原则和市场经济相悖的条款,执行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运行的外商投资造成了最大阻碍。
(二)、金融服务尚待改进,金融部门运行效率
根据世界银行调查显示,大量的金融资源主要用于国有企业,并且经常得不到偿还,一些生产力潜大的企业、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不能从银行获得资金,不得不依靠非正式融资渠道;利率非市场化也阻碍了信贷资金向私人部门和小企业的流动。目前,我国只有12%的中小企业能够得到银行贷款。
(三)、劳动力素质不均,存在人才瓶颈
从地域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众城市集中了相当数量受过良好培训和教育的熟练劳动力与大学生,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限制难以得到足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人才。从人才构成来看,我国有着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厦每年新增超过1000万的需要就业的城市居民,拥有相当数量的技术操作人员和中低层的管理人员,但具有企业管理、法律服务、财务等知识的高层次的复合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
(四)、资源与环境的约束
2004年我国的GDP仅占世界的4%。但消耗了世界钢材、煤炭、水泥的30%、31%和42%。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使得我国在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方面受到很大压力。
投资环境的对比
、我国投资环境的国际比较
在过去十年里,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近期世界银行为所的一些研究也表明,我国在投资环境的许多方面都做得相当的出色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在某些方面仍落后于东亚及东南亚的一些领国,投资环境有很大改善空间。
(二)、国内23个城市投资环境的比较
1、东部和沿海地区的发展要快于中西部,并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东部的投资环境由于中西部,吸引外资的规模占绝对优势。2003年10月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328亿美元,占全国的88%;中部实际使用外资40亿美元,占全国的9%;西部只有13.5亿美元,占全国的3%。世行的调查数据显示,由于各地港口的便利,劳动力技术等自然禀赋的不同,西部的投资环境要比沿海地区落后,尤其表现在金融环境和基础设施水平较差。中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但其金融运行效率明显偏低。东部地区私营企业的市场参与程度地域中西部。
2、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投资环境明显优于其他地区
长江三角洲拥有我国最大的港口群和城市群,其基础设施较完备,进出国内市场的障碍少,生产技能和技术水平较高,企业的非正式支出少。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与全球接轨最快的地区,国际化和外向程度高。渤海湾地区国有企业比重大,外资进入量较少,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投资环境有一定的差距。
3、东北老工业基地投资环境的地区差异大
世行的调查涉及长春、大连、哈尔滨和本溪等四个老工业基地城市。这个四个城市的投资环境差异大。长春和大连的投资环境介于东部沿海城市和中西部之间,而本溪和哈尔滨的评级则为第21和23名。本溪进出国内市场的障碍、生产技术和技术禀赋、税收负担和经济环境的评级均为C。
四、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问题的对比
(一)、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特别是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中西部地区和中部的差距,平衡各地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是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物质基础,特别是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供电设施系统。更是现代经济发展和发展外向经济、吸引外商投资的必要条件。国家要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强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地区也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创造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努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二)、进一步完善与投资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司法体制建设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政府应根据加入WTO的承诺和对外开放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吸收外商投资的法律体系,维护外商投资法规在全国投资的统一性、一致性,提高政策法规的稳定性和透明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依法行政,简化司法和仲裁的程序,降低行政部门对司法制度的干扰,特别是在地方的层次上,加强各级官员的法律教育。努力创造更加优良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
(三)、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
我国国内市场发展还不平衡,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业务发展,报告建议适当简化或弱化,政府在商业领域各个层面的职能和作用,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降低地方税赋差异,增加产品的市场流动性,协调区域发展。建立灵活的雇佣机制,并将各类企业都纳入到养老金、医疗保险、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中,促进高素质劳动力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高效流动。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外资的进入不仅带来了技术和资金,而且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些效益在上海和广州等地区已充分显现。应借鉴广州和上海的经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鼓励更多的外国投资者进入我国,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以提高国内企业销售和投资者的效率;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和门槛,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提高法院效率,公平解决相关贸易纠纷;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深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结束语
国际投资的参与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国际竞争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国际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环境。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中国走向世界经济市场,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完善我国的投资环境,将关系到我国对外经济的开放程度,关系到我国发展经济的速度及综合国力的提高,关系到我国世界政治地位和世界经济地位的确立。
参 考 文 献
提示:在此处撰写资料来源(请删除本行提示信息后再写入相应的部分)。